中南大学成立后,2002年5月,由原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数理力学系基础力学教研室及实验室、原
中南工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所及力学中心合并组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011年
建筑专业从该院分出并入
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成立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该院更名为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
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的铁道建筑系和桥梁隧道系。1960年成立
长沙铁道学院以来,土木建筑学院几经更名,1964年铁道建筑系更名为铁道工程系,1970年铁道工程系和桥梁隧道系合并称工程系,1984年更名为土木工程系,1994年
建筑工程专业(即
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分出,成立建筑工程系,1997年土木工程系与建筑工程系合并成立土木建筑学院。中南大学成立后,2002年5月,以原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为主体、机电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数理力学系基础力学教研室及实验室、原
中南工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所及力学中心合并组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005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调出,并入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学院领导
2010年院长由
余志武教授担任,党委书记由黄建陵同志担任。
学科建设
学院经过50多年的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专业设置齐全、学科学位建设成绩卓著、学术成果突出的教学与科研实体。
学院设有桥梁工程系、隧道工程系、
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岩土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力学系、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工程制图教研室、工程测量教研室11个系(或教研室);拥有桥梁工程研究所、隧道工程研究所、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所、建筑工程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
城市设计研究所、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
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岩土及地下工程研究中心、结构与市政工程研究中心13个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拥有高速铁路建造与技术
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省土木工程与安全重点实验室,设有土木工程中心实验室、力学教学实验中心、工程力学实验室、防灾减灾实验室、计算中心等10多个实验室,其中土木工程中心实验室是湖南省建筑企业一级实验室。
本科生教育
学院2009有教职工300名,其中院士3名(曾庆元,
刘宝琛,孙永福),博士生导师17名,教授40名,副教授63名,实验工程技术人员41名,其中高级职称11名。设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城市规划、工程力学和消防工程6个本科专业,共有全日制本科生3200名。
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土木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我国拥有土木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六所院校之一(其余五所分别为: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13所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的土木类院校之一。学院2010年设在有
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消防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工程力学、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土木工程材料12个博士点;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消防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土木工程材料、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建筑技术科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16个硕士点以及建筑土木与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有博士生、及各类硕士研究生近1000余名。
组织机构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设桥梁工程系、隧道工程系、铁道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岩土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力学系、建筑与城市规划系、消防工程系、道路工程系10系和工程与土木工程力学研究所、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2所共12个教学单位;设有土木工程安全科学实验室、力学教学实验中心、岩土实验室、建材实验室、路基路面实验室、火灾实验室、建筑与城市规划实验室、土木建筑计算中心8室(中心),另有设计院分院,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培训中心;设有党群办、行政办、科研管理办、教务办、学生工作办、研究生办6个机关办公室。
专业设置
桥梁工程系
桥梁与隧道工程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和首批博士点之一,并设有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整个学科队伍在册教师20名、其中院士1名(曾庆元院士),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8名,副教授8名,讲师9名,工程师1名。全系教师中,已或博士学位的有20名,已获硕士学位的11名。在册的20名教师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有18名,40-60岁2名。
主要研究方向有:
1. 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
2.大跨度桥梁非线性分析与抗风震研究
4.桥涵水文及水灾害预测
5.桥梁结构CAD与专家系统
6.桥梁结构损伤诊断、评估与加固理论
隧道工程系
一、师资状况
隧道与地下工程系(教研室)早在1953年中南土建学院成立时便已建立,至2009已有56年历史。在路内外享有盛名的已故桂铭敬教授和邝国能教授均曾经担任过该教研室的主任,为教研室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目前隧道工程系共有教师10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波兰外籍院士1 名,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助教1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3人,攻读在职博士学位的2人。与桥梁教研室共同享有《桥梁与隧道工程》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80年至2009年,教研室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0多名。
二、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
目前隧道与地下工程系主要承担本、专科的《隧道工程》、《地下铁道》、《城市地下建筑的规划与设计》、《
地下空间利用》等几门专业技术课程,以及相应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此外,给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边界元理论》、《高等岩石力学》(硕士)、《空气动力学》(博士)。
三、研究特色
隧道教研室的大多数教师均长期从事于隧道与地下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该学科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与学术造诣、科研经验以及进行实际工程设计与施工的经验和技能。其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自己的学术和技术特长:
2.隧道工程现场监测与室内试验技术;
3.长大铁路隧道的施工与营运的通风技术;
4.隧道结构的可靠度理论研究;
5.隧道病害的综合治理、加固维修技术;
6.隧道的防灾技术;
7.隧道工程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
此外,土木建筑学院中心实验室具有进行隧道模型试验的设备和各种动静载设备。
桥梁研究所
情况概览
桥梁研究所拥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术带头人,2009年有高级职称12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6人(其中博士导师5人),副教授和高工6人,全部研究人员25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20人,其它青年科研人员全部具有硕士学位。研究队伍是老中青结合的精干队伍,梯队人员年龄配置合理,并且已形成了一些稳定的研究方向。本学科有能力继续保持已取得的国际领先的学术地位并积极为铁道部、各设计施工单位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研究方向
在桥隧工程研究方面,桥梁结构振动与稳定的研究;以及
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
1.列车桥梁
时变系统横向振动分析问题,曾庆元院士创立了一套崭新的列车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分析理论。被认为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具有很高学术水平、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提出了大跨度
斜拉桥局部与整体相关屈曲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及刚构桥、系杆拱桥、板桁组合结构桥梁的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90年以来以曾庆元教授为首的桥梁极限承载力研究组完成了三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解决了很多桥梁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问题。本研究课题随着桥梁向大跨、轻型、高强发展愈显出其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前景。
3.提出了列车脱轨能量随机分析理论弹性系统运动稳定性的总势能判别准则和由此准则得出的列车桥梁系统横向振动稳定性及列车脱轨分析理论;首次算出了四例长大列车脱轨全过程,均与实际脱轨事故符合。
重要成果
列车-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分析理论与应用,1999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主跨72米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预应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问题研究,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1996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大跨桥梁静动力非线性分析NACS程序及应用,1999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洞庭湖多塔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2002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6.湘潭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2002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研成果
1978年至2009年,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732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和科技成果65项,其中近5年来获国家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5项,出版科研专著13部。
2003年,科研进校经费近200万元,并与国内外大学开展了多项学术交流与合作。
列车-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分析理论与应用,1999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97年主跨72米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年预应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问题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大跨桥梁静动力非线性分析NACS程序及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2年洞庭湖多塔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2年湘潭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