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革命组织。光绪二十九年(1903)孙中山鉴于檀香山兴中会员多为保皇会所惑,乃于是年十二月(1904.1)初重建,不用兴中会原名,而称中华革命军,以记邹容《革命军》之功。
历史沿革
中华革命军为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由檀香山兴中会分会改组而成。1904年1月,由孙中山在檀香山火奴鲁鲁温逸街成立。其前身檀香山兴中会由于受保皇派的欺骗,几乎陷于瓦解,会务停顿。1903年9月,孙中山离日赴檀香山,自11月13日起,连续发表演讲3天,揭穿保皇派阴谋,并印发邹容《革命军》,宣传革命,使许多误投保皇会的兴中会员和华侨群众纷纷登报脱党,转向革命。孙中山重建革命组织之后,“记邹容功也”,故改名为“中华革命军”。孙中山亲自主盟,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誓词为其政治宗旨。比原兴中会纲领增添了“平均地权”的内容,政治主张有所发展。同时孙中山还发行军需债券,为起义筹募经费,华侨踊跃认购,中华革命军很快发展至千余人,成为革命党人在海外的一个重要据点,直至同盟会檀岛支部的建立。
中华革命党成立后,孙中山积极策划武装讨袁,并决定成立一支中华革命党自己的军队,取名“中华革命军”,下设东南军、东北军、西南军、西北军四个总司令部。1915年夏末,孙中山在东京委托陈其美为中华革命军东南军总司令,在上海设筹备处;居正为东北军总司令,在青岛设筹备处;胡汉民为西南军总司令,在广州设筹备处;于右任为西北军总司令,在陕西三原县设筹备处。随后,四个总司令各赴国内招兵买马,筹建司令部,策划武装反袁斗争。在中华革命党领导下,各地反袁起义不断,但每次起义规模均较小,也未能建成中华革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