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豆芫菁
治疗活血祛瘀、解毒消肿的药品
介绍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4.5~25毫米,宽4~5.5毫米,全体黑色被细短黑色毛,仅头部两侧后方红色,其余黑色,额中间具1块红斑;前胸背板中间具白色短毛组成的纵纹1条,沿鞘翅的侧缘、端缘及中缝处长有白毛,头部具密刻点,触角基部内侧生黑色发亮圆扁瘤1个。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栉齿状,3~9节向一侧展宽,第4节宽是长的3倍,前胸背板两侧平行,从端部的1/3处向前收缩。前足腿节、胫节背面密被灰短毛,中后足毛稀。雄虫前足第1跗节基半部细,向内侧凹,端部阔,雌虫不明显。
幼虫
共6龄,第1龄衣鱼型,似双尾虫,体深褐色,胸足发达,末端有3个爪;,第2--4龄蛴螬型,第5龄(又称假蛹)象甲幼虫型,第6龄蛴螬型。
椭圆形,大小约3×l(mm);黄白色,表面光滑;70-150粒卵组成菊花状卵块。
长约15mm,黄白色,复眼黑色;前胸背板侧缘及后缘各着生9根长刺;第1-6腹节后缘具一排刺,左右各6根;7-8腹节左右各5根。翅芽达腹部第3节。
生活习性
华北年生1代,以5龄幼虫在土中越冬,翌春发育为6龄幼虫,老熟后化蛹。成虫5~8月陆续羽化,6~7月发生数量最多,为害也重。有群集取食习性和假死性,受惊时坠落地面或快速散开。1代区于6月中旬化蛹,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成虫发生与危害期;2代区成虫于5-6月间出现,集中危害早播大豆,而后转害茄子、番茄等蔬菜,第1代成虫首先危害大豆,于9月下旬-10月上旬转移至蔬菜上危害,发生数量逐渐减少。
成虫白天活动,飞行力较弱,但爬行力强,群居性强,尤以中午最盛,群聚危害嫩叶、心叶和花。成虫遇惊常迅速逃避或落地藏匿,并从腿节末端分泌含芫菁素的黄色液体,触及皮肤可导致红肿起泡。成虫羽化后4-5天开始交配,交配后的雌虫继续取食一段时间,而后在地面挖一5cm深、口窄内宽的土穴产卵,卵产于穴底,尖端向下有粘液相连,排成菊花状。每雌可产400-500粒。每穴卵70-150粒。成虫寿命30-35天,卵期18-21天。孵化的幼虫从土穴内爬出,行动敏捷,分散寻找蝗虫卵及土蜂巢内幼虫为食,是蝗虫的重要天敌。如未遇食,10天内即死亡,以4龄幼虫食量最大,5-6龄不需取食。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
该虫遇惊吓时常从腿节分泌黄色液体,还发出带响声的臭味,所以,有的地方称之为“放屁虫”;此液中含有强烈之斑蝥素(cantharidin),能侵蚀皮肤,使之变红,形成水泡。
发生规律
连作地、田间几四周杂草多;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氮肥使用过多或过迟;栽培过密、,株行间通风透光差;施用的农家肥未充分腐熟;上年秋冬温暖、干旱、少雨雪,翌年高温气候有利于虫害的发生与发展。
防治方法
(1)冬耕可消灭部分越冬的伪蛹。(2)成虫发生盛期,喷撒2.5%敌百虫粉剂,每667平方米2~3kg。也可喷洒44%氯氰菊酯?克虫磷乳油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均可杀死成虫。
参考资料
Epicauta chinensis.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2 20:2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