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蛉
毛蛉科白蛉属动物
中华白蛉是毛蠓科白蛉属昆虫。体型较小,与蚊虫相似,体长2-3毫米,灰黄色,全身及翅满布长纵毛,无鳞片。头部有一对黑色复眼,两眼之间有一对很长的触角,头前下方有一个短粗的喙,比头略长。胸部驼背状,翅一对,呈狭长纺锤形,停落时两翅展举在背上,与体成45度角。足三对,细长,不善爬行,腹部细长,雄蛉尾端有一个巨大的抱推器。
形态特征
体长2-3毫米,灰黄色,全身及翅满布长纵毛,无鳞片。头部有一对黑色复眼,两眼之间有一对很长的触角,头前下方有一个短粗的喙,比头略长。胸部驼背状,翅一对,呈狭长纺锤形,停落时两翅展举在背上,与体成45°角。足三对,细长,不善爬行,腹部细长,雄蛉尾端有一个巨大的抱推器。中华白蛉幼虫腹部背面的点状微小鬃毛具有分类上的意义。
生物学特性
发育过程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蛉4个时期。前3期发育均在泥土中进行,要求土质疏松,湿度适宜,有丰富的有机物供幼虫作食料,常在人房、畜舍的墙根、地裂缝处。白蛉活动时间多在黄昏后至次日清晨前,白天则栖息在隐蔽场所不动。通常在5月中旬出现,6月中、下旬达到高峰,7月减少,8月中旬即消失。寿命一般20天左右,以幼虫越冬。中华白蛉在宁夏固原的分布以村周围的空窑内为最多,其次则为村内空窑,人住窑内白蛉极少。
地理分布
中华白蛉在中国的分布很广,分布区域北达吉林省的长春,南抵云南省的河口,西至甘肃张掖,最东分布至吉林省吉林市、、分布区计21个省(区、市)的358个县,其地理位置大郜在长江以北。长江以南罕见,且其分布区亦无连续性。
危害及防治方法
危害
中华白蛉为中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根据1950年报告在北京用感染的中华白蛉体内的鞭毛体注射于4只健康田鼠,其中有2只田鼠获得了感染。另用这些中华白蛉阳性叮咬72只健康田鼠,在47只生存较长的田鼠中,有17%感染了黑热病。
防治方法
搞好室内外卫生,清除墙脚浮土;
在中华白蛉出没的地方,喷洒防蚊的药物;
住室安装纱门,睡眠用蚊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22:3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