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星(China),是1928年11月22日,旅居美国的学者
张钰哲在美国发现,临时编号1928UF。最后证实,这是一颗从未被人发现、第一颗亚洲人发现的小行星。为表示对远隔重洋的祖国的怀念,张钰哲把它取名为“中华”这是个地道的“国货”,为中国小行星研究工作打响了第一炮。
192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叶凯士天文台观测室的天文望远镜前,中国青年天文学家
张钰哲的目光紧紧盯住一个光点,一颗旧星空图上没有被发现过的新星在闪动。这是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张钰哲将之命名为“中华”。
1929年,27岁的张钰哲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由于当时国内没有较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长期跟踪观测,这颗编号为1125“中华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下落不明”,失去了踪迹。
1949年后,
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在张钰哲台长的指导下,坚持不懈地开展小行星的观测工作,终于在1957年10月30日,从万千繁星中找到一颗与1928UF轨道相似的小行星。
原本失踪的1125号小行星,却在1975年、1981年、1986年分别被再次观测到,获得正式编号3789,并于1988年被重新命名为“Zhongguo”(中国)。
张钰哲将一生所学贡献给了中国天文事业。为表达对张钰哲的敬意,197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决定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于1976年发现的一颗正式编号为2051的小行星命名为“Chang”(“张钰哲星”)。
以后,该天文台又观测到800多颗新的小行星,其中40多颗获得了正式编号,并被赋予富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如1125中华、1802
张衡、1888
祖冲之、2045北京、2078南京小行星等。1978年,国际小行星组织为表彰张钰哲的杰出贡献,决定把
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于1976年发现的一颗正式编号为2051的
小行星命名为“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