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外科病理学》是2006年1月1日由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武忠弼。本书主要讲述了外科学与病理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外科病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医学各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的纵横联系,而外科学与病理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则更可谓与生俱来,不可分割。“外科病理学”这一名称正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两学科间这种密不可分的关联。诚然,随着来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疾病已可通过一些现代化的检查方法,特别是各种影像医学检查,诸如B型超声、CT、MRI以及核素显像等检查,作出诊断。
但这些检查方法只能从病灶切面的肉眼观影像去判断其在体内的位置、大小、形状和大致性质,却不能准确地显示病灶的病理属性、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更不能从显微水平去分析判断病变的真正性质。因此,病理学检查和诊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是任何其他方法所不能取代的。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
人民卫生出版社邀请了武忠弼和杨光华两位教授主持组编了这部《中华外科病理学》,为该社“中华系列”大型参考书之一,是全国90位享有盛名的资深病理学家的心血结晶,其内容既系统全面,又深入细致,尤其珍贵的是,此书附有大量源于本国材料的肉眼、显微及超微结构图照,弥足珍贵,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具参考价值的巨著,也是一部中青年病理工作者和外科医师必备的案头读物。
《中华外科病理学》的出版,显然是我国医药卫生出版事业又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我乐为作序,并深信这部书的出版将进一步加强外科学与病理学的联系,将为培养此两学科的新生力量和进一步提高疾病的诊断水平作出新的贡献。
武忠弼,1919年出生,
安徽省定远县人,中共优秀党员。1945年毕业于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45~1978年任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助教、讲师、副教授,1978年至今任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其间曾兼任本校副教务长、副院长、对外联系校方代表。他先后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镜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理事及病理学会常务委员,湖北省电镜学会理事长、病理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规划教材《病理学》主编,《
中华病理学杂志》、《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德国医学杂志》副总编辑,湖北省潜江市人民政府顾问、黄石市人民政府外事顾问、十堰市人民政府顾问等职。
他一生从事病理学研究,曾获全国科学大会甲等奖、湖北科技大会甲等奖并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国家教委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他主编主译及合编专著20余部,发表专业论文180余篇,医学科普文章数十篇。直至今日,他仍然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每周7天,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作者看到这种情况非常感动。他说:已养成了习惯,工作是与生命紧密相连的。我要在我国病理学园林里继续耕耘,把毕生学到的知识,奉献给母校,奉献给人民。
从2005年12月10日召开的“湖北省电镜学会第十届会员大会暨学术报告会”上传来喜讯:同济医学院武忠弼教授被大会授予“杰出贡献奖”,为马蹄状水晶奖柱一枚,以表彰他从事病理学60年和从事超微病理学45年,如今仍然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从业精神,为我国病理事业作出的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