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布连斯奇条约
1727年9月1日中俄两国在波尔河畔签订的条约
1727年9月1日,中俄在波尔河畔签定条约,规定:“恰克图、鄂尔怀图山之间,应即作为两国边界。”由此向东至额尔古纳河,向西至沙毕纳依岭(萨彦岭),其北归俄国,其南属中国。这就是《中俄布连斯奇条约》。
条约签订
一七二七年(雍正五年)六月,勘界会议在波尔河畔举行。中国方面的谈判代表是隆科多和图理琛。当时雍正已决定清除隆科多,可是却让他去主持边界谈判,而事先又说:“若心怀叵测,思欲偾事,所定边界,不合机宜……朕必将伊治罪。”④再加喀尔喀蒙古内部又隐藏着一个被沙俄收买了的噶尔丹台吉,向俄方透露许多机密消息,因而中国代表团的工作十分困难。在谈判初期,隆科多的态度比较坚决,拒绝俄国方面的无理要求。萨瓦通过马齐,十分了解清朝政府的内情,就命令巴赫尔兹抢占战略要地,摆开战斗阵势,公然以武力威胁中国,并扬言:“俄国在欧洲的战争已结束,现在可以把它的注意力集中于另一方面的边界了。”①八月初,雍正下令,以隆科多“不实心效力,则留伊在彼,反致妄行搅扰,毫无裨益”②,撤销了他的职务,另派多罗郡王和硕和额驸策凌、伯四格会同图理琛继续进行谈判。在这种情况下,代表团接受了俄方的全部要求,把恰克图以北的大片领土让给了俄国。同年八月三十一日签订了《中俄布连斯奇条约》。萨瓦不等边界正式划定,就在恰克图修筑要塞,又在各处布兵设防,任意占领中国的领土。
条约信息
确定了从恰克图向西至沙宾达巴哈的边界
签约后,中俄双方派出界务官,勘分了中俄中段的整个边界,设置了界标。一七二七年(雍正五年)十月二十三日,订立《阿巴哈依图界约》,确定了从恰克图向东至额尔古纳河的边界;十一月七日,订立《色楞额界约》,确定了从恰克图向西至沙宾达巴哈的边界。
中俄双方在北京和波尔河畔谈判的基础上,又在一七二八年六月二十五日签订了《中俄恰克图条约》。这项条约是确认前此各项条款的总条约,规定了中俄在政治、经济、贸易、宗教各方面的相互关系。条约共十一款,确认了《布连斯奇条约》规定的中俄边界:以恰克图和鄂尔怀图山之间的鄂博作为两国边界起点,东至额尔古纳河,西至沙毕纳伊岭(即沙宾达巴哈),以南归中国,以北归俄国;重申“乌第河及该处其他河流既不能议,仍保留原状”,双方均不得占据这一地区。《恰克图条约》规定俄商每三年可来北京一次,人数不得超过二百,此外可以在尼布楚、恰克图通商。条约还规定俄国可以派东正教教士三人来北京,同时中国方面接受俄国学生来北京学习中国语文。
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对俄国十分有利
条约签订后,萨瓦在给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奏折中说:通过条约,“不仅使中国在边境上割让有利之地带,且从未属于俄者,亦获而领有之”①,俄国使团的其他官员的证词中说:条约对俄国“极其有利”,“现今俄国人在所有县份深入蒙古境内达数日行程,某些地方甚至达数星期行程之远,目前已在这些地方顺利地竖立界碑,边界的划分,使俄罗斯帝国的国土扩大了”②。沙皇政府对萨瓦出使的成功十分满意,任命萨瓦为枢密院大臣,并授予他圣亚历山大勋章级的爵士头衔。
条约注释
①张穆:《蒙古游牧记》卷七,“崇德三年,三汗并遣使来朝,定岁贡”。下注:“三汗各贡白马八、白驼一,谓之九白之贡,岁以为常”。
②瓦西里耶夫:《外贝加尔哥萨克史纲》,第二卷,第五页。
①《清实录》康熙朝,卷二七三,第六页。
②王之相、刘泽荣编译:《故宫俄文史料》第十页。
③加恩:《早期中俄关系史》第一一一页。
①加恩:《早期中俄关系史》,第一一四页。
②同上书,第一一六页。
③同上书,第一九七页。
④《东华录》雍正朝,卷八。
①加恩:《早期中俄关系史》第一一八页。
②《清实录》雍正朝,卷五十八。
①加恩:《早期中俄关系史》第一二二页。
②班蒂什—卡缅斯基:《1619—1792年俄中外交资料汇编》第三四四页。
③马克思:《希腊人暴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第一四二页。
①塞比斯:《耶稣会士徐日升关于中俄尼布楚谈判的日记》第三十页。
②图理琛:《异域录》。
①巴托尔德:《欧洲和俄国的东方研究史》第二七一页。
①布纳科夫:《十九世纪前期的俄中关系》,转引《沙俄侵华史》第一卷,第二六七页。
②同上书,第二七三页。
③格列勃夫:《北京东正教传教士团的外交职能》,转引《沙俄侵华史》,第一卷,第二六九页。
④巴布科夫:《我在西西伯利亚服务的回忆》,一九一二年彼得堡俄文版,第一二七页。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1:31
目录
概述
条约签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