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江桥因江与桥而命名。据《湖南古今地名辞典·
攸县》记载:丫江桥在县城北江32公里的沙河北岸,以附近两股溪流在此形成“丫”形而得名丫江;清乾隆年间前人在此建成石桥后,又得丫江桥之地名。现存石碑碑文记载,石桥系清嘉庆十九年(1841)建成,是当地人在附近擂钵山取花岗岩石料兴建,以石桥取代原来的木桥。左桥为四空,右桥为三空,每空桥面用三块条石并排平放,桥宽约1.2米。当年腊月二十八日石桥竣工时,攸、醴、衡、潭数百乡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庆贺。
丫江桥——这里有发源于严仙岭的两股溪流在此
汇合,形成“丫”形,前人又在此架了两座石桥,故名“丫江桥”,原桥碑还刻有“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岁”字样,证明石桥建于1768年。
关于“丫江桥”地名的来历,当地还有一传说。即发源于严仙岭观音山的沙河,由河源坪经新田垅,流入邓家垅排上地段,与盆上水汇合形成“丫”形后,年久月深,这“丫”形地段逐渐冲积成一片呈三角形的小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乡。天宫王母瑶池的一只仙鸭思凡,偷偷来到人间,看到这里青山倒映绿水之中,景色优美,顿生留恋之心,便在这“丫”江口尽情戏水,不想回天宫了。后被王母娘娘发现,派雷公电母下凡处罚这只仙鸭,在电闪雷鸣中仙鸭无处躲藏,被雷电击中,便葬身该地,自此这里变成“鸭婆形”。人们把两条小江汇合处叫“鸭江”,后来当地人在江面架设两座木板桥,就把它叫成“鸭江桥”,因“鸭”与“丫”同音,慢慢演绎成“丫江桥”。
这里,原来有个墟场,石桥修成后更是热闹,每年腊月二十七、二十八两日赶连场,以纪念新石桥建成(20世纪90年代,乡政府将两座石桥均改建为水泥桥,仅留石桥一空作标志物留存)。为了繁荣市场贸易,清朝末年,墟场处又建了“五都(谷、嘉、共、天、半)会所”,建筑占地1000余平方米,前后大门用麻石雕凿而成,工艺精湛。会所前坪近2000平方米,是墟场的主要贸易区,场坪四周店铺林立,店铺之间小巷迂回,廊道贯通。墟场每月逢一、七赶集,赶集的乡民数千人。新中国成立后,丫江桥供销社也设在墟场处。1971年,市场和供销社都迁到夏家场。改革开放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到20世纪末,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周围有店铺摊位100余个,分设为服装区、鞋帽区、肉食水产区、日杂区、农副产品区、五金百货区、竹木产品区、苗木区、家用电器区、家具区等。逢墟日期改为每月一、四、七。逢场之日,人流如织,成为湘东地区五大集市之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丫江桥曾经也是一块红色土地。丫江桥松江游击队在醴南四区红色政权领导下,四处打土豪,经常与反动派军队作战,惹起何健带领300多人前来围剿,却被松江游击队打得焦头烂额,何键钻入壕基刺篷中才得以逃脱。当时,在松江一带还流传着一首童谣:“红军打红旗,白军打白旗,我军得胜利,何键钻壕基”。战斗中,丫江桥地区牺牲的革命志士也有30多人。
崇文尚学是丫江桥人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读书人出身的易敏求,早在20世纪30年代为抵御外侮,驱逐倭寇,投身抗日战争,因不满蒋介石“
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愤而解甲归田。回家后热心教育事业,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威望,向本地的富户和乡绅下传票进行筹资,创办增(原为曾)佳台完全小学,收录槚山、大桥、丫江桥学子300余人,当时成为县内首屈一指的大学堂。从1944年开学以来,这所学校培养大批栋梁之材。1958年下半年,当时红旗人民公社(丫江桥地区)便在易家台新建丫江桥中学,1960年中学停办,分设的丫江桥公社又开设附中。
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又组建丫江桥公社中学,同时招收高中生。为整合全镇教育资源,解决教育发展瓶颈问题,2005年实施“三校并一”。经过九年建设,如今的丫江桥中学校园面积近40亩,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其中教学楼1栋,内设教室16间,教师住宿楼、学生宿舍楼各1栋,400个床位,办公楼、厨房、浴室、食堂、礼堂都按国家标准配置。教学楼设有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实验室,一个微机室,一个多媒体教学室,一个图书馆,馆内藏书3万多册。九年义务制教育巩固率99%,初中毕业率97%,升学率也很高。
丫江桥人历来有个家庭致富的理念:“家存万金,不如一艺在身”。许多艺人工匠技艺世代相传,声誉传播四乡。如最具特色品牌的行业及物产有棕成品加工、孵鸭、油豆腐等。双江村堆塘弦有易、刘、王姓几户人家,祖传父教从事编织棕内棺、棕蓑衣、棕床垫、棕箩绳、棕扫帚等,手艺精湛,产品销往攸、醴、衡、潭、茶、安及江西萍乡、莲花等市县,百年棕业世家远近驰名。庙湾鸭圃园、杉岭下老屋、阳家台等地孵鸭作坊有200年的历史,如今,每年有近百万只雏鸭苗销往外县省,攸县麻鸭大部分出自丫江桥的各孵鸭场。丫江桥双江、仙石等地的油豆腐闻名县内外,手艺人秉承祖宗遗训,守信誉,不掺假,优质产品色香味俱全,除本地销售外,还销往广东、长沙、株洲等地。油茶苗嫁接已成为丫江桥的新兴产业,当地农民每年仅此一项可增加数千万元的收入。
旧时,丫江桥地区属攸色擢秀乡油田里、曲水里、仙桂里、明登里共管,清朝时代归嘉都、共都所辖,民国时属宏翘镇。1949年9月属三区人民政府(大桥、丫江桥、槚山),成立农民协会,1954年冬建立85个初级社,1956年3月成立丫江桥大乡,下半年建立25个高级社,1958年9月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称丫江桥人民公社。1961年3月,分设为丫江桥、大桥、槚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丫江桥乡人民政府,1995年改称丫江桥,2005年与大桥乡合并仍称丫江桥镇。全镇土地面积160.6平方公里,现辖17个村,镇机关设双江。如今的丫江桥镇,崭新的镇区把夏家场和易家台之间的地段连成一体,形成以新大公路为纵轴,以高潮至王佳久为“一横”,杏泉庵至变电站为“二横”,盆上至仙石为“三横”的“一纵三横”的建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