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堂歌,是指在丧事堂中所唱的歌。这是侗家的一种传统习俗,哪家死了人,尤其是死了成年人,操办丧事必唱丧堂歌,灵柩在家中停几天,就要唱几晚。意在为了超渡亡魂、给死者洗冤减过,让亡者顺利上路,无惊无扰地在极乐世界生活。
丧堂歌,顾名思义,即在丧事堂中所唱的歌。这是侗家的一种
传统习俗,哪家死了人,尤其是死了成年人,操办丧事必唱丧堂歌,灵柩在家中停几天,就要唱几晚。据说是为了超渡亡魂、给死者洗冤减过,让亡者顺利上路,无惊无扰地在极乐世界生活。
相传,丧堂歌起源于唐朝。唐王李世民的母亲死后,其
灵柩停在金殿大堂,深怀孝心的唐王请来了先生、道士和念经和尚,为母亲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场,并看好日子为母亲送葬。奇怪的是,到发丧的时辰,几十个人都抬不动棺木,无论和尚怎么念经,道士怎样作法,棺木依然纹丝不动,就象钉在大堂上一样,唐王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一个会算会量的木工发了一卦,说山东有个鬼哭庙,不妨去问一问庙中的鬼哭先生。唐王急忙飞骑前往,跪拜求方。鬼哭先生见唐王心诚,便告诉他所有法事都做得好,只是没有在丧堂中唱歌,只要唱了,亡者自然就会上路,成为仙人。鬼哭先生要唐王用五色纸写成榜文,张榜招纳唱歌之人。没过多久,田珍、田宝兄弟俩上前揭榜,并到定州邀约一个名叫东矮子的人,专门为唱歌打鼓,三人来到皇宫,唐王盛情款待。当晚唱完丧堂歌后,唐王母亲的灵柩突然起动,飘向天庭。唐王大喜,要用金银财宝相谢,三人婉言谢绝,说金银财宝不要,只要皇上加封,唐王遂将三人封之为“歌神”。
侗乡丧堂歌分历史故事、警示教育、劝世文、随口对唱等多种,每句多为7个字,且十分讲究韵律和对仗工整,脉络清晰,十分流畅。如历史故事:“家居遥遥一点红,飘飘四海无影踪。三岁孩童离家走,跨马过海去征东……”。再如劝世文:“江文买本劝世文,拿回家中劝女人。你去婆家要听话,不比娘家为女人。三餐用饭要早办,丈夫吃了好出门……。”这些歌词中涵盖了人情世故,充满了友情与亲情,让人听起来津津有味。
侗乡丧堂歌有自己的讲究:不管路途多远,主人必须登门恭请歌师,只要请到,歌师必须应允;丧堂歌必须是在晚上行完法事后唱;首晚唱歌之前,主家发给歌师孝帽,歌师要燃上香纸,摆上斋粑豆腐和酒肉恭请歌神;唱歌时,由一人敲鼓配节拍,主唱人开始探歌,将亡者生平尤其是亡者生前的酸甜苦辣、好的品德融入歌词,借以教育后人。进入主题,由一人唱或多人对唱,多数时间为多人对唱,对唱时每人唱两句以上,一对一答、一唱一和,在所有旁听人中,会唱的都可以参与到对唱的行列之中;三更之前,歌师必须停止唱歌,在主家吃过宵夜后另找地方或回家歇息,不得在主家过夜。
丧事办完,歌即结束。主家给歌师封送红包,以示感谢。歌师要在最后一晚鸡叫头遍时以香纸酒肉送走歌神,以图百唱百顺,万事大吉。当晚,无论刮风打雷、下雪落凌,唱歌人都必须风雨无阻,赶回自己家中。唱歌人离开孝家时,孝家不能送出屋外,只能在心里默默祝愿:唱歌人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