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独鹤(1889年10月3日—1968年8月26日),浙江省桐乡人。名桢,字子材,别号知我,或署槟芳馆主,笔名独鹤、老卒、晚晴。现代著名报人、小说家。《新闻报》副刊主笔。
人物生平
严独鹤,桐乡县乌镇人,毕业于广方言馆。1914年起任《新闻报》副总编辑,主编该报副刊达三十余年。该副刊原名《庄谐丛录》,严独鹤先后把它改名为《快活林》和《新园林》,以内容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称著于世。其言论、连载小说、漫画等均独步海内。严独鹤还每日撰写一篇四五百字的短文,多半根据当天新闻,针砭社会和政局的黑暗,其文笔犀利幽默,婉转含蓄,切中时弊,雅俗共赏,从而使该副刊成为近代中国最受读者欢迎的副刊之一
严独鹤为人耿直,富有正义感。当其初入报界,主持《快活林》时,正值窃国大盗袁世凯甚嚣尘上之际,他不畏风险,直斥袁逆“沐猴面冠”,并呼吁“戮此民贼”。“九一八”事变后,严独鹤在报端开辟《抗日同志谈话录》及《救国之声》专栏。淞沪抗战时,亲率家人赴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严独鹤辞去报社一切职务,继而因拒绝向日伪“登记”,关闭了所创办的大经中学。
抗战胜利后,严独鹤重返报社。由于职业关系,他与国民党不少军政委员和社会知名人士颇有交往,连蒋介石也在他六十寿辰之时送了手书“进德延龄”的匾额,以示拢络。尽管如此,对腥风恶雨黑暗统治的旧中国、旧上海,他仍毫不手软地揭露抨击,特别是对国民党腐败统治,更不遗余力,组织漫画、杂文进行讽刺,因此,常常被国民党中宣部传到南京“听训”。
严独鹤于教育事业亦颇多建树。除大经中学外,曾兼任上海民治新闻学院、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也曾私人捐资、捐物,举办有利于贫寒子女求学的奖学金和帮助故乡重建学校。解放后严独鹤先后出任上海新闻图书馆主任,上海图书馆副馆长,解放日报编辑顾问以及上海市文联委员,作协上海分会理事等职。还当选为上海市第一至第五届人大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并经常为海外报刊撰文,呼吁团结统一,影响深远。
“文革”期间,严独鹤横遭迫害,于1968年8月26日逝世。1979年2月16日,上海市政协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和骨灰安放仪式。严独鹤除在报刊上前后发表短文上千篇(约数十万字)外,还创作了许多文艺作品,如小说《月下啸声》、《恋爱之境》、《如此牺性》、《可怜女郎》、《留学生》(之一、之二)、电影剧本《啼笑姻缘》(根据张恨水小说改编)等等,均散见于当时的杂志、刊物。并有《严独鹤小说集》一册问世。
轶事典故
据凌实符先生讲述,新闻报主笔严独鹤,素以滑稽著称。一日,严偕其新夫人赴友人宴,席间,有某客不知其已婚,笑询女郎姓氏。严答曰:“他是我的肉。”客大窘不解所谓。半晌,坐客李君,指严笑曰:“独鹤岂有此理,将内人省呼作肉,不怕罚跪吗?”闻者哄堂大笑。
严独鹤之于故乡,可谓生于斯爱于斯,与乌镇一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乡思。也许是乌镇与上海不算远的缘故,家乡的所有脉动都能让严独鹤牵挂。据说1947年严独鹤为水乡古镇的木结构老屋小街所牵挂带头为乌镇东栅首捐泵埠消防水龙,影响所及,旅沪的乌镇人纷纷解囊,为乌镇消防添置设备,使水乡古镇及早进入“消防机械化”。抗战后,乌镇动议重建植材小学,严独鹤除认捐大米外,还捐风琴一架,课桌椅一堂,支援生他养他的故里。1989年,严独鹤先生诞辰100周年时,乌镇建起了一个严独鹤图书馆藏书1万余册。家乡用这种方式来纪念严独鹤,也用这种形式来泽被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