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宝瑜
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严宝瑜(1923年9月15日-2020年7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人物生平
1923年9月15日生于江苏省江阴市。
1929年9月开始先后在江阴河塘桥小学、江阴南菁中学、重庆合川国立第二中学学习。
1942年9月至1943年10月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学习。
抗战期间,自1943年10月至1945年8月在云南担任译员工作,1945年9月至1946年7月在西南联大外文系学习,曾积极参加“一二˙一”反内战学生运动,为运动中的死难烈士谱写了广为流传的《送葬曲》。1946年8月至1948年8月在清华大学外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9月起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工作,历任西方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和系党总支副书记等职务,并担任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德语教材编审组组长、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歌德协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素质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
1991年11月离休。
1954至1958年在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进修日耳曼语文学。
1983至1984年在魏玛德国古典文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88年被联邦德国拜罗伊特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讲学两年。
2020年7月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人物贡献
严宝瑜先生在学术界德高望重,对德语语言文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编委暨德语及荷兰语文学编写组副组长,并撰写了莱辛、克洛卜施托克、托马斯∙曼等重要条目。他学识渊博,在德国古典文学和德奥古典音乐研究领域造诣尤深,发表了多种译著和研究文字。
严宝瑜教授热爱古典音乐,志愿担任音乐史和“贝多芬”、“莫扎特”、“维也纳古典乐派”、“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等音乐专题课,在此期间开展学生的音乐课外活动,曾推动并主持莫扎特逝世两百周年的“莫扎特音乐月”,以及纪念柴可夫斯基逝世一百周年举办“柴可夫斯基音乐月”。1986年曾首倡成立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并参与筹备和建设,讲授西方音乐史等课程。严宝瑜先生还译配了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德国和奥地利音乐家谱曲的许多艺术歌曲、套曲、合唱歌曲的歌词,组织并辅导群众歌咏活动,在音乐育人、美育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992年离休后继续担任音乐课教学至今未缀。
荣誉获奖
1988年荣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教育部颁授的“格林兄弟奖”,奖金悉数捐助北大艺术教研室。
曾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大学优秀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3 22:4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