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学宭,1910~1992,号子君,江西省分宜县人,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曾担任
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主任、中南民族学院教授兼副院长、《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等职。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江西省分宜县人,1910年生。1928年考入武汉大学,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语言学大师刘复(刘半农)、罗常培。后曾历任中正大学文史系讲师、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山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教授、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汉语大字典》副主编兼华中工学院顾问及该院中国语言研究所所长、《语言研究》杂志主编、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民族院校双语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长、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湖北省语言学会理事长等。
他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与教学40多年,涉及音韵学、训诂学、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等领域,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古代汉语的音韵研究方面。在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面,他著有《记分宜方音》(1934年)一书,后以《分宜方音述略》发表在《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季刊》1943年第1卷第1期上。详细描写了分宜音系及分宜音韵与北京音、中古音的比较情况。在汉语音韵学研究方面,曾精心考证汉语音韵沿革中的古音,著有《大徐本说文反切的音系》(《国学季刊》1936年第6卷第1期)、《小徐本说文反切之音系》(《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季刊》1943年第1卷第2期)等,进行了专史式的研究和整理。
后受汉藏语系语言材料的启示,始用类型学观点从事上古汉语语音的构拟研究,著有《汉语声调的产生和发展》(《人文杂志》1959年第1期),探讨了汉语声调的发展规律(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多到少,将趋消失)和产生的原因(松紧元音递减消失,声母清浊影响分化和复合韵尾消失变化的结果)。在《上古汉语声母结构体系初探》(《江汉学报》1962年第6期)、《上古汉语韵母结构体系初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3年第2期)、《原始汉语复辅音声母的痕迹》(1978年)等论文中,指出上古汉语声母体系中既有单辅音,又有复辅音,并考订了6种复辅音。系统讨论并构拟了上古汉语的韵母结构体系。并对复声母的构拟在音韵学、训诂学、语源学、古文字学、古汉语构词法以及汉藏语系各语言的比较研究等方面的巨大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训诂学方面,著有《“转注”与“假借”为义训之本说》(《文学》广州1947年第1期)、《释汉儒音读用本字例》(《中山大学文史集刊》1948年第1期)、《试论汉藏语音变现象的类型》(《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3年第4期)、《释琉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第1、2期)、《谈汉藏语系同源词和借词》(《江汉语言学丛刊》1979年第1集)、《论汉语同族词内部屈折的变换模式》(《中国语文》1979年第2期)、《汉语中的训读研究》(《江汉论坛》1979年单行本)等。
50年代领导了对广西、海南、湘西各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工作,发现了土家族,主持黎文的创制工作,著有《黎语构词规律和创立新词术语的原则》(1957年)、《关于划分黎语方言和创制黎文的意见》(合作,1957年)、《黎文创制的经过》(《南方日报》1957年3月22日)等,并主编了《海南黎族情况调查》《海南苗族情况调查》《黎族调查报告》(初稿)等。70年代以后,开辟原始汉语和汉藏语研究,中国对比语言学和双语研究等领域,著有《怎样注音、订音和正音》(《辞书研究》1980年第3辑)、《我国传统语言学的研究与继承》(1980年)、《关于审音工作的几个问题》(《语言论坛》第1集,知识出版社,1982年)、《循义定音,循音统形——释字要则》(《古文字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1983年)、《论古越族在现代汉语闽南方言中的投影》(《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中国民族语文政策和教育》(《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2(2),1983年)、《周秦古音结构体系(稿)》(《音韵学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84年)、《汉语鼻—塞复辅音声母的模式及其流变》(《音韵学研究》第2辑,中华书局,1986年)、《中国的双语现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季刊》1986年第2期)及《中国对比语言学浅说》《广韵导读》(巴蜀书社,1990年)等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