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世芸,1940年5月出,汉族,浙江宁海人,中共党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国医大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40年5月,严世芸出生。
1964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专业。
1964年—1972年,任教于上海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
1969年,任上海中医学院赴陕西路、川沙、江镇门诊部以及川沙人民医院医疗队队长。
1972年,正式拜张伯臾为师。
1978年—1983年,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任教研室主任。
1983年,任上海中医学院教务处处长。
2012年,获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2022年,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严世芸长期钻研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术发展史、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创新构建藏象辨证论治体系、中医学方法论、中医心血管疾病临床和基础、高等中医药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严世芸临床上擅于吸收各家之长,在家传和师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曾研发“张伯臾教授治疗冠心病的智能程序”,并创“强心饮”防治慢性心功能不全。创新构建“藏象辨证论治体系”把中医学的思想原则“和”贯穿于理、法、方、药中。强调中医临床思维,对辨证分型进行反思,认为症候分型不应成为中医临床思维的主流。另开始了在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的思考。
在中医学术领域,严世芸填补医史文献学术空白;开创中医学术发展领域,并把相应成果应用于国家级统编教材中;创建中医藏象辨证论治体系,得到业界和中医界前辈认可,并应用于中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强调中医临床思维,反对机械的辨证分型。
在中医药国际化领域,严世芸长期致力于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中医药教育推广,以及中医药国际交流。以审评组组长身份为传统医学纳入世卫国际疾病分类发挥作用;指导并参与《WHO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等各类中医药标准的制定。
截至2022年7月,严世芸已发表论文70余篇,
截至2022年11月,严世芸已编著出版《中国医籍通考》《中医藏象辨证论治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总集》等数十部著作。
截至2023年8月,严世芸已主持修订4项中医国家标准。
截至2022年7月,严世芸已承担各类各级课题30余项。
截至2022年7月,严世芸已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奖项。
人才培养
在中医药教育管理领域,早在20世纪80年代,严世芸在中医药教育教学上不断改革创新。率先创建了以学分制改革为先导的中医药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以及“早临床、多临床”、结合师承的医学实践体系;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引进优质海外教育资源,开办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培养国际化的中医药人才。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境外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严世芸长期为香港地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办学经验和实习基地等全方位的支持;与
华侨崇圣大学合作建立了泰国第一个中医学本科教育项目,培养泰国本土中医药人才,为泰国中医学本科教育的设立及海外中医药的发展提供经验和范式。
严世芸作为主编参编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发展史》。
据2023年9月上海中医药大学网站数据,严世芸已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生和各类传承学生102名,学生遍及中国各地医疗机构,成为临床一线的骨干力量,如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符德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副主任医师周训杰、周菁、姚磊、桂明泰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严世芸出身医学世家,他的父亲严苍山、祖父严晓江早年均为上海名医,闻名乡里。严苍山是严世芸启蒙者和领路人。尚在年少之际,严世芸每天都要跟随父亲出诊临证,晚上则聆听父亲传授医理、医道,这样边读书边临证,在反复体悟中感受到中医的神奇。严苍山将家传医学毫不保留地传承给他,而且坚持要到学校求学,可以广搜博采、开拓视野。
人物评价
“严世芸为中医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评)
“严世芸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评)
“严世芸在临床、教学和科研均有精深的造诣和突出贡献,取得了丰硕成果,更是一位善于思考、精于思辨、善于创新的中医大家,在推动上海中医药传承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海科普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