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曜,拼音是liǎnɡ yào,汉语词语,意思是是指日、月,出自南朝·梁·任昉《为齐宣德皇后重敦劝梁王令》。
解释
两曜: 指日、月。另有“九曜”的说法,指
北斗七星及辅佐二星。亦称“九执”。另,道教语。日的别称。
出处
南朝·梁·任昉《为齐宣德皇后重敦劝梁王令》:“四时等契,两曜齐明。”《旧唐书·张廷珪》:“则和气上通於天,虽五星连珠,两曜合璧,未足多也。”宋·陆游《春雨》诗:“羲和挟两曜,疾走不可遮。”清·陈苌《临终诗二首留别诸同志》:“两曜无停机,委运固其理。”
《文子·九守》:“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唐韩偓《梦中作》诗:“九曜再新环北极,万方依旧祝南山。”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望黄河一股儿浑流派,高冲九曜,远映三台。”
指梵历中的九星。梵历以九星配日,而定其日之吉凶。九星为:一、日曜(太阳),二、月曜(太阴),三、火曜(荧惑星),四、水曜(辰星),五、木曜(岁星),六、金曜(太白星),七、土曜(镇星),八、(黄旛星),九、计都(豹尾星)。九星与日时相随逐而不离,故又称“九执”。梵历于唐开元年间传入我国,称“九执历”。九星配日法曾为我国历法所采用,后删弃。
《云笈七签》卷八:“皇上四老真人在日中无影,呼日名为九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