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
男性和女性
两性指男性和女性,社会建构论认为无论是生理性别(sex)还是社会性别(gender)性别,都是由社会生活建构起来的,是对人类身体和人类关系的一种解释。
性别与性别角色
一般我们将性别分为两种,即男性(male)和女性(female),是指先天的生物性别,可以从性器官和基因来判定,是先天的生物特征。角色决定了行为,比如人们一般认为男性应该坚强、勇敢、独立,而女性应该柔弱、温柔、文静等,这是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行为的期望与评价。
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性别理解,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坚定性和理解性别的稳定性。
性别角色标准是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觉知和信念,认同是指一个人接受并内化另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的过程。幼儿期大多数儿童开始与父母认同,内化父母的标准、价值、态度和世界观。
性别角色偏爱是指对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主要与三种因素有关,一是自己的能力越接近某一性别标准越偏爱成为其成员;二是对同性别父母越喜欢,越偏爱成为同性别的成员;三是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关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线索。
两性差异
生理差异
(1)身体上的差异。成年男性比女性要强壮得多,男性全身骨骼的重量比女性约重20%,全身肌肉比女性约重40%,肌肉含糖元量比女性多约1/3。男性体型大多上宽下窄,骨骼粗壮,可承受较大重力;而女性体型多肩窄腿细中间大,骨骼较细,负重能力远不如男性,脂肪组织比男性发达。
(2)大脑的差异。一般情况下,男性大脑比女性大脑约重100克,女性大脑皮层的褶皱层却比男性复杂,且女性大脑灰质的总比例要稍微高一些。女性大脑额叶中控制决策制定与解决问题的部位大于男性,男性大脑中的顶叶皮层和杏仁核则大于女性。女性大脑中记忆和储存信息的海马体的活性强于男性。
心理差异
(1)认知差异。在情绪感知上,女性强于男性。女性能够很轻易地识别人面部的表情变化,从而快速捕捉到人的情感变化。在空间感知方面,男性则强于女性,对于快速识别方位、棋局布控、驾驶等连贯性强的多方位操作强于女性。
(2)情绪差异。女性天生温顺体贴,多愁善感,感情丰富且细腻,情感易变,情绪易起伏。男性则刚劲粗犷,情绪较为稳定。女性对于悲伤、忧愁体会深刻,而男性对恐惧、愤怒体会深刻。
(3)思维差异。男性擅长纵向思维。男性每次思考大都只专注思考某一件事情,习惯用“搭桥式”的思维,考虑事件承前启后的效果,比较注重结果。女性擅长横向思维。在思考主线事情的同时,会留意除主线事情之外的其他事物对整个事件进程的影响以及多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两性差异的原因
1.进化心理学家认为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 男性和女性可能在很多生理和成长方面是非常相似的, 但是在进化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问题, 他们就会表现出差异。在进化过程中的生存压力还会使男女两性培养和发展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和适应模式。男性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更强壮、更坚强、更具有攻击性、更具有坚定性、更具有竞争性, 这样才能够获取伴侣, 并且获取食物。而女性则朝向慈爱温和、善于照顾他人方向进化。
2.生物社会理论认为个体发展当中的生物倾向及社会标签共同决定男性或女性的角色偏好。生物性因素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偏好起作用, 如遗传而来的性染色体、睾丸或卵巢的发育、胎儿的激素分泌。孩子出生以后, 父母会根据孩子的性别特征展开相应的教育, 这时候社会标签化就会发挥作用。而生物因素的作用在青春期的时候会再次显现,身体的发育和激素的大量分泌,会进一步加强个体的性别角色认同, 成为其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偏好的基础。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学习形成性别认同, 最后形成性别角色偏好。父母通过鼓励和奖赏的方式让那些适于该性别的行为得到奖励, 而不适宜的行为则会受到惩罚和阻止。研究表明, 儿童会深受父母的“性别课程”的影响, 孩子们在父母的“性别课程”下, 很快就能习得自己的性别角色, 并对相应的玩具或相应的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偏好性。
4.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性别角色发展过程当中是主动的参与者, 而不是被动的承受者, 儿童积极地参与自身的性别发展过程。儿童要充分理解成为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的内涵, 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在基本性别认同阶段, 儿童将自己标识为男孩或者是女孩。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会进入性别稳定性阶段。再进一步, 儿童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着他的外貌行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就进入到了性别恒常性阶段。
两性关系
一般来说,社会中的男女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母亲和儿子,姐妹和兄弟,女儿和父亲,妻子和丈夫和婚姻关系是基于性别的社会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足以定义基于性的关系的动态性。权力关系主导了两性关系的不同方面,由于世界至今仍是父权社会,这种关系的社会价值和规范价值都受到权力的影响,因此性别关系是男女之间的权力关系。
1.历史与现状
两性关系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远古时代先民社会中的男女平等关系;文明时代男权社会中的男女不平等关系;近现代由男权社会向男女平权社会转变过程中逐渐趋向平等的两性关系。
2.公民权与政治参与
对政治的参与是全世界女性地位中最薄弱的一个方面,这是因为女性长期以来被排斥于政治权力机制之外,结果不仅一般的社会观念以为政治参与不是女性的领域,而且很多女性自己也将这一观念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内化,以为自己根本不适于参与政治,也没有能力参与政治。在世界各个国家的最高政治决策层中,女性很少有超过10%的席位,在许多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当中完全没有女性。
3.就业与收入
在女性就业方面,几个世纪以来的斗争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参加过社会劳动的女性所占的比例迅猛攀升,女性在全部社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日益接近半数。但是,女性就业方面也还有不尽人意之处,这首先表现为在一些文化如阿拉伯文化中,女性还留在家里,很少参加社会劳动;其次表现为女性就业结构较男性低。女性就业集中在技术水平较低、工资较少的行业和职业中,这是一个在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就业结构偏低,即使做到同工同酬,女性的收入与男性相比还是偏低。如果仅看有酬工作,男性的工作量是超过女性的,但是如果看总工作量,女性就大大超过了男性。另外,农村社会对两性关系的运作强加了一套特定的假设,使得妇女在有偿劳动中被视为次要角色。
4.教育
女性教育是一个在两性关系中取得了重大改良的领域。从各国女性争取到受教育的权利到如今,女性文盲率普遍降低;女性的受教育年限普遍增加;与男生相比,女生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中所占的比例都在增高,正逐渐接近半数。但是,与男性相比,女性中的文盲较多仍是一个普遍现象;女童失学率也普遍高于男童。此外,虽然中小学教育中男女的比例已经相当接近,但在高等教育中女性所占比例还大大低于男性。要继续提高女性的教育水平,使之达到男性教育的水平,还须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5.健康与生育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健康水平提高很快。尤其在生育健康方面,产妇死亡率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女性健康的整体水平。在全世界范围内,除了少数国家,女性的预期寿命普遍超过男性。两性预期寿命的差异多年来一直呈继续拉大的趋势,由此也引发了男性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检讨。然而,尽管女性比男性预期寿命长,但女性有较高的患病率,她们每年卧病在床的时间平均比男性长40%,因健康原因而使活动受限制的情况比男性多25%;同男性相比,她们每年看医生的次数较多,做手术的次数也是男性的2倍。生育是造成女性健康总体水平差的原因之一,但这一点与国家的发达程度有关。
6.身体与性
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性的问题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性与男女两性统治与屈从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女性主义最为关注的与性有关的问题有:性的性别差异,淫秽品问题,卖淫问题,家庭暴力问题,性解放与妇女运动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女性主义应当对性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第一代性学家艾宾认为,在男女两性之间,男性拥有更强的性欲望。这种观念不仅是西方文化的观念,也是世界上许多其他文化对男女性差异的信念。西方19世纪的性指南上说:“作为一般规律,女性极少有为自己的性欲和性满足。她服从于丈夫,但仅仅是为了他的快乐。”对于19世纪的女性来说,性交基本上是一件令人厌恶的、残忍的和短促的事情,那时的女性对性活动没有兴趣,也被认为不应当对性活动感兴趣。
7.婚姻与家庭
婚姻与家庭是两性关系的一个重要领域。近现代以来,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在家庭大事的决定权、家庭经济的管理、男女两性的家务劳动分工等方面。由于家庭在世界上往往是最具文化特色又最容易保留着传统价值的一种社会组织,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各个文化中差异很大。在一些文化中,男人完全不分担家务;在另一些文化中,男人却能分担较大比重的家务。这一点有时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无关,而更多地来自文化传统与观念。例如,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却低于不少经济落后的贫困国家中女性的家庭地位。
8.暴力
尽管针对女性的暴力存在于一切历史时期和世界各地,但只是在最近的十几年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才被视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隐私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针对女性的暴力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危机。从美国居高不下的强奸率,到印度女性因为嫁妆不足而遭谋杀,全世界女性面临着共同的恐惧。针对女性的暴力既有社会上的暴力犯罪,也有家庭暴力,还有针对特殊人群的暴力,如针对怀孕女性的暴力,针对女同性恋者的暴力,针对卖淫女性的暴力等。暴力的种类包括:强奸、家庭暴力、儿童性虐待、性骚扰。
9.跨越性别界限
在研究两性关系问题时,一个与此有关的比较特殊的领域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一个模糊地带的人群及其文化。虽然他们既不完全属于男性,也不完全属于女性,但是这一群特殊的人的存在是对现存的两性关系社会结构的挑战,也是大多数所谓“正常人”在审视和处理两性关系时不应当忽略的一个视角。跨越性别现象包括三类:易性、易装和同性恋。这三者之间在外表上看有共同性,但它们又是有区别的。从性倾向认同和性别认同的类型看,同性恋是性倾向认同为主,性别认同为辅;易性倾向是性别认同为主,性倾向认同为辅;易装倾向是性倾向认同和性别认同同等重要。从所谓“异常”的角度看,同性恋主要是性倾向“异常”;而易性倾向主要是性别认同“异常”。
10.两性气质
两性气质的异与同在女性运动中是一个长期争论而且魅力不减的问题。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划分被女性主义称为一种意识形态,因为它有一套思想体系、分类标准和价值观念在其中。在英文中,有专门区分生理性别的词汇:男性生理和女性生理(femaleness and maleness);也有区分社会性别的词汇: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人们为所谓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做了各种各样的划分,比如女性语言能力得分高,男性数学推理能力得分高。女性偏于形象思维;男性偏于抽象思维。男女在恐惧和忧虑方面本无区别,但是社会观念把女性描述为恐惧的,男性则是大胆的,所以女性比男性更愿意承认自己的恐惧情绪,男性则有意压抑了这种感觉。男性比女性攻击性更强,敌对偏执的得分比女性高。
11.习俗与观念
在世界上的各个文化中,沿袭了千百年的习俗和观念的作用既是强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印度寡妇的殉夫习俗,阿拉伯女性的面纱,非洲女性的阴部环切术,种种陈规陋习仍在摧残着女性的健康乃至生命。不仅在欠发达国家,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种种不利于女性的思想观念也仍在大行其道,远远没有受到清算。从亚里士多德到尼采,从《圣经》到被女性主义者尖锐批评为父权制的意识形态,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压抑女性的身心发展,禁制着女性身体和精神的自由。
两性平等
沃斯通克拉夫特等人所倡导的两性平等内容大致体现在:
1.主张两性理性能力的平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性与女性的理性能力是相同的,而传统的偏见性观念以性别差异来区分两性的理性能力,如卢梭认为男性的理性能力天然地使其适合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而女性则偏爱缝纫等家务且适合相夫教子。沃斯通克拉夫特对卢梭进行了批判,她认为此类传统观念否定了两性共同的人类本质以及理性能力。而对性别差异导致的理性能力差异的社会性认同,也进一步促成了对女性受教育权利以及参与到社会生活机会的限制。
2.主张两性在受教育以及参与社会生活机会上的平等。沃斯通克拉夫特等人主张女性应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以及获得参与到社会生活公共领域的平等机会。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通过观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发现女性欠缺的往往不是个人能力,而是现有的社会机制给予女性的平等机会。如果女性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机会,女性就会获得成功。
(六) 两性吸引
人的自然需要中包含着性的需要,这决定了男女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关系,即性欲。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的所有本能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和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性欲求。他认为这种性欲作为一种本能,在婴儿身上就有体现,比如男孩趋近于亲近母亲或姐姐、妹妹,女孩趋近于亲近父亲或哥哥、弟弟。不过,幼儿身上表现出的仅仅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幼稚的行为,随着人的成长,性本能开始发展,由爱自己到爱父母,最后才发展到异性相爱阶段。与此同时,社会伦理道德意识也开始介入。对人的性本能产生制约作用。这种制约表现为只允许性欲在婚姻需要所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但有时人的心理状态会在某种程度上超出这个范围,在生活中最突出、最经常的表现就是产生接近异性的心理趋向,它是一种心理的、特殊的补偿形式。
常见问题
(一)两性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1.不必强烈凸显性别。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先做好独立自主的人,再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我就是我,包括所有的缺点优点都是自已的,人不必刻意去像某个人。
2.工作之中没有性别差异。女性要做到真正两性平等,切忌在有利时极力争名争利,有苦差时强调自己的性别。男性在生活上也应如此,千万别抱着“君子远庖厨”的观念,一起做家事,是一种温暖,可使两性相处更顺适。
3.与异性相处时,尤其是谈恋爱时,千万别忘记自己的性别。比如男性在出门时请女性先行,上楼梯、过马路时扶女性一把,都是有风度的体现。
4.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强加于对方。两性之间的争吵,往往起因于双方只站在自己的观点想对方,知己而不知彼。女人的特质是敏感、善联想。男人则是较粗枝大叶、迟钝、不够细心。两性想要相处和谐,要做到知已知彼,退一步为对方想,即使百忙中也要留下互相沟通的时间。
5.做一个倾听者。一个人在向别人倾诉时,心中的心结会慢慢打开,因此相互倾听是感情互动的基础。在倾听别人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适时表达意见,感受对方的情绪。
(二)“男女平等”等于“男女等同”吗?
妇女的完全解放和男女平权的确立,是世界上一切权力所不能阻其实现的一种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性别平等更是事所必至,大势所趋。女性主义法学家关于性别平等观的认识也是一个渐进渐变的过程,特别是东西方女性解放追寻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有几点:第一,女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没有妇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第二,性别平等可以为人类自由提供有效的保障。性别平等不仅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同时对现代社会也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平等和自由是一个有机整体,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第三,剔除以“等同意识”取代“性别意识”的认知和实践的倾向,男女平等绝不是把女性变成男性。男性和女性,作为人类社会中的最基本的两个组成部分,都应该正视对方所不能替代的性别价值,都不应该将自身的价值凌驾于另一方的价值之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5 10:29
目录
概述
性别与性别角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