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关于现世生活与死后归宿的
理论观点。它是教义的组成部分。伊斯兰教正统学者依据《古兰经》和圣训,将今世的现实生活视为人的旅途,将后世视为人的归宿。倡导两世并重。伊斯兰教认为人在现世生活之后,还有来世的生活,即末日或审判之日。此日人被复活,按生前善恶受审判,善者进入天园,永享幸福,恶者堕入火狱,备受痛苦。穆罕默德传教时,以“报喜者和警告者”的身份,从正面宣讲信教的善果,也从反面警告不信教的恶果,内容涉及人在生前的信仰、行为与死后复生、末日审判的种种过程,构成了系统的两世论。
(1)今世是短暂的、虚幻的,后世才是归宿。《
古兰经》云:“今世的生活,只是虚幻的享受”(3:185),“后世才是安宅”(40:39)。
(2)今世与后世是互为因果的,今世的所作所为,都要在后世得到应有的报尝。《古兰经》云:“你应当借真主赏赐你的财富而营谋后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却你在今世的定分”(28:77)。“信道而且行善者,我将使他们入于下临诸河的乐园,而永居其中” (4:122),“不信道者,……”他们的归宿是火狱”(24:57)。
(3)末日审判是必然的。《古兰经》云:“复活时是必定来临的”(15:85),复活日来临时,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生前的行为负责”。当穹苍破裂的时候,当众星飘堕的时候,当海洋混合的时候,当坟墓被揭开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前前后后所做的一切事情”(82:1~5),“真主依据各人所行的善恶而加以报酬” (14:51)。
伊斯兰教的两世观是以前定为基础的。它是在笃信真主的前提下,信死后复活,信末日审判,信天园火狱之说。它以人的生前行为为根据,以善恶观为准绳,把今世的信教与否、今世所行宗教功修、宗教义务乃至社会行为联系在一起来衡量,作为进入天园或堕入火狱的依据,构成教义的一部分,对穆斯林的人生观以深刻的影响。8世纪,由于受古希腊哲学影响而兴起的穆尔太齐赖派,主张“人类的意志是自由的”、“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强调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能动作用,主张入世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的“宿命论”观点,而苏菲派则提倡苦行、禁欲,摒弃今世的荣华,倡导遁世隐修,主张出世主义。但世界上多数
穆斯林仍持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依据的两世并重的观点,作为信仰和现实生活的指导思想。
刘智在《天方典礼》中,分别阐述了“五功”(念、礼、斋、课、朝)与“五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认为前者是“穷理尽性之学”,后者是“修齐治平之训”。在他的著作中,讲后世着重宗教义理,讲今世结合社会实际、伦理纲常,把今世与后世联系起来,相提并论。他们讲后世论的目的,立足于警告、劝诫世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走“信道行善”之路,以净化宗教信仰,强化宗教功修为目的。“今世乃后世之田,种花者得花,种棘者得棘”,使两世成为因果关系。
马注在《清真指南》中指出“清真至理,以人生为客商,以尘世为市集,以性命为资本”,“以心术为权衡,以善恶为货买,以死亡为归宿”,全面论证了伊斯兰教人生观、善恶观、生死观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两世观作了透彻说明。
中国穆斯林社会盛行“两世吉庆”说,既虔诚信仰独一真主,履行教法规定的宗教功课,又致力于培养公正、宽恕、忍耐、敬畏、坚忍,舍施济贫等美德,把宗教伦理与社会伦理结合在一起。把后世视为归宿,把今世看作通往后世的桥梁。在处理婚姻、家庭、财产问题上,持积极、严肃态度,合乎宗教教义与社会伦理要求。将死亡看作“正命”“返朴归真”,主张“节哀顺变”,在葬礼中,主张速葬、薄葬、土葬。在社会生活中,既要热爱自己的民族传统,又要遵守所处的社会环境与道德规范,服从国家的政策法令,并能与兄弟民族团结互肋,友好相处,对整个现实生活持积极向上态度,以此作为通向后世天园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