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2弹道导弹
武器装备
东风-2弹道导弹(代号:DF-2,北约代号:CSS-1,系列型号:东风-2A),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装备的一型陆基机动式中近程弹道导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弹道导弹,也是中国第一型单级液体发动机弹道导弹。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1959年,中国国防部五院在仿制1059导弹(东风-1弹道导弹)的同时开始自行设计研制战略地地中程导弹。研制过程中发现近程与中程导弹这两个型号跨度很大,认为在这两个型号之间应有一个过渡型号。为此,1960年3月7日,正式决定进行中近程导弹的研制,并命名为东风-2,射程定为1200公里。由于苏联于1960年撤走其技术援助,东风-2导弹的发展遇到严重困难。
建造沿革
1960年8月,国防部五院确定了东风-2的设计要在P-2导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思路。
1962年3月21日,东风-2于酒泉基地进行首次飞行试验。发射几秒钟后,导弹出现了较大的摆动和滚动,不久发动机起火,21秒时导弹失控;69秒后,导弹毁于发射台前68米处。
1962年5月至6月,召开了9次故障分析会议,提出了动力装置的可靠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弹体的强度及增加安全自毁装置等设计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确定了在总体方面的改进,即:将仪器舱移到酒精箱与液氧箱之间;液氧箱改用强度更高的材料;动力装置提高强度和可靠性;发动机推力定为40.5吨,射程为960公里。
1964年6月29日,改进后的东风-2进行试飞,获得成功。7月至10月,连续进行7次发射试验成功。11月10日,国防部五院确定了东风二号增程方案,命名为东风-2A。
1965年2月,在原定方案基础上,提高发动机推力和比冲,增加液氧自动补给装置,减轻结构重量,要采用全惯性制导系统提高东风-2A的射程,改善作战使用性能,将发动机推力提高到45.5吨,验收推力提高到47.5吨。
1965年11月13日,东风-2A进行了首次试飞,取得成功,之后进行了10余次的飞行试验,表明该型号导弹已可作为一种实战武器批量生产。
1966年10月27日,东风-2A导弹携带当量1.2万吨的原子弹弹头从酒泉发射击中800公里以外的罗布泊的目标,两弹结合试验成功,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的距离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服役历程
1968年,东风-2开始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1983年,东风-2型弹道导弹退役,其后续型号为东风-21中程弹道导弹
技术特点
东风-2弹道导弹在东风-1导弹的基础上,主要改进是:提高发动机推力和比冲;液氧箱改为单层结构;尾段由收敛锥形改成圆柱形的铝合金结构。尾部装有4个三角形尾翼,起飞重量29.8吨,发动机推力45.5吨,工作时间125秒。
性能数据
总体评价
东风-2弹道导弹是中国首款自主研制和正式装备以及实战部署的弹道导弹,其射程可覆盖日本全境和苏联(俄罗斯)远东地区,其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能够独立研制高技术水平的战略级武器,首次拥有具有实战能力的核弹道导弹以及由本土攻击敌方的远程打击能力。
2009年电影《钱学森》中出现有东风-2弹道导弹1962年首次发射失败以及1966年东风-2A型弹道导弹装载核弹头的两弹结合试验画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2 14:32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