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裱褙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管辖。在北京火车站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小羊毛胡同,西止北京站街,南与大羊毛胡同、南裱褙胡同相通。全长298米,宽7米,
沥青路面。
东裱褙胡同,明朝属明时坊,与西裱褙胡同统称表背胡同,因此地靠近贡院,买卖字画者甚多,昔日胡同内从事裱糊者多,故名。清朝属正蓝旗,乾隆时称裱褙胡同,宣统时分称东、西裱褙胡同。民国后沿称。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裱褙胡同在崇文门内,明张爵《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已有记载,隶属明时坊。裱褙胡同明清时东通城墙,西达崇文门内大街,中跨闹市口。民国年间裱褙胡同以闹市口为界,始分东西。《北京地名志》记:“以前巷内裱褙业者极多,甚为技巧,王侯宅第所多出自他们之手。裱褙是用白纸张裱屋墙和天棚……”。裱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手工艺,是用纸或者丝织品把珍贵的字画或书籍加以修补或装潢起来,使之恢复原样或更加美观耐用。胡同在崇文门内,明清时东通城墙,西达崇文门内大街,中跨闹市口。民国年间裱褙胡同以闹市口为界,始分东西。
1903年,王照在裱褙胡同设《官话字母义塾》并出版《字母书》九种。《辞海》书中记:“王照(1859—1933年)近代拼音文字提倡者。字小航,河北宁河(今属天津市)人。曾参加戊戌变法……致力于
汉语拼音字母的研究。”“取汉字偏旁或部分笔画,拟定/官话字母/,曾流行于北方诸省。”1906年12月开办“官话字母第一号义塾”进行拼音文字的专门教育。并创刊《拼音官话报》,为北京有拼音报刊之始。王照晚年居住在北城积水潭的水东草堂和西岸的3号院,自号西涯老人,解放后为贺孔才寓。
西裱褙胡同居住过的名人有:明代巨作《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保卫北京的大英雄于谦、近代京剧界名人齐如山、桥梁专家茅以升等。特别是2002年被媒体反复曝光的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于谦祠”被《北京日报社》给拆了,曾引起京城媒体的高度重视,西裱褙胡同变得人人皆知了。
东裱褙胡同,同样是一条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老胡同,因临近明清贡院而著称。东裱褙胡同路北的民居大部分是深宅大院大宅门,住的都是有名望的老北京人。1958年实行经租房政策,建国门房管所安排大批租房户搬进了漂亮的四合院,独门独户的四合院变了味,居住人口增加了十倍。1976年地震后,各家都在院内搭地震棚,久而久之变成了小厨房和住房,四合院彻底沦为大杂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