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山(东老爷山)是位于
环县东北部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海拔1774米,以道教文化闻名,有“鸡鸣听三省”之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环县四合塬乡政府东南6公里处,北与宁夏盐池县相望,东与陕西定边县毗邻,海拔1774米,是闻名遐迩的
道教名山,自古有“鸡鸣听三省”的美誉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现存庙宇碑文记载:“兴隆山者,盖延、庆重镇也。上接三峰,势若捧笏,众山环绕,累累如贯珠;两旁幽谷窈然,而深谷中有泉翁然而出,泉水向南北分流,如往而复陡;其巅蔚然深秀,峰回路转,往来行旅不绝。朔方地脉之灵,莫胜于此之中峰。”
关于兴隆山的营建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相传在它东边8公里处的云盘山和天桥,是
轩辕黄帝羽化升天的地方。原准备在这里修建道观,观址选好后插五色旗为记。不料夜间神狐将五色旗叼至今之祖师山,因而才于在此奠基建观。又说,该山关公大帝常显灵庇佑百姓,故兴隆山又称老爷山。兴隆山亦由此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兴隆山庙宇始建于明代。据现存道光二十四年《无量祖师庙记》碑文:清康熙、道光年间,曾进行两次修葺和扩建,光绪年间再次续建,初具规模。庙宇群共分三组,布于三峰之上。主峰兴隆山,北峰玉皇庙,南峰为马王庙、牛王庙、城隍庙,土地庙。从主峰第一阶沿坡而上,穿过灵官洞,洞顶建二层灵官楼。沿灵官楼拾级而上即到第二阶。第二阶为黑虎庙和灵官庙,其左为关帝庙、药王洞,其右为三官虫王庙。再登上33级石台即到第三阶—兴隆山之顶峰。其布局是:正中为祖师宫,左为大佛殿、送子娘娘庙,右为关音菩萨庙,门中左右为钟、鼓楼。顶峰四周林木丛生,阁楼、庙宇隐于其中。庙宇均为砖木结构,飞檐翘首,雕梁画栋,古朴雄伟。道观共有泥塑雕像百余尊,诸如祖师大殿的八大金刚,大佛殿的十八罗汉,关帝庙的关平、周仓,送子娘娘庙的百名童子等,其造型优美,神态各异。壁画近千幅,生动地描绘了诸神修身养性终成正果的经过,惟妙惟肖。城隍庙门两侧的砖石上雕刻着一副喻意别致的对联:“举念肝(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存志正直见吾不拜何肪(妨)”。横批为“民俱尔瞻”。对联中将“奸”写成“肝”,将“妨”写成“肪”,这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轻视妇女的道德观念。同时也蕴藏着深刻的哲学内涵:神在心中,信之则有,不信则无;善则无须敬神,恶则敬亦无益。
兴隆山庙宇和道观的修建与
环县道情皮影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明朝中叶起,各地云游道士就于此山修建道观,以此为基地,宣传道教教义,祭祀神灵,历经三朝,兴盛不衰。故环县皮影戏源于兴隆山渔鼓道情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用来伴奏的道具只有渔鼓和简板,后来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日臻完善。
道情皮影戏是兴隆山祭神的专用戏,约定俗成,并不断形成气候。以兴隆山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环县道情皮影戏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10个试点县之一,列为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又被中国民俗协会命名为“道情皮影之乡”。每年夏历三月初三祖师诞辰日,兴隆山过庙会,从初一至初三,连续3天,焚香烧表祭祀神灵。白天有大戏(一般为秦剧)或杂耍,夜间演道情皮影戏专为祭神。庙会期间,来自陕、甘、宁三省周边地区的商贾游人,善男信女,车水马龙,络绎不绝。道观香烟袅袅,鼓乐声声,热闹非凡。由此可见, 兴隆山是宣传道家思想的圣地,也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摇篮。
兴隆山还是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地。1935年10月15日,
中国工农红军二、三纵队在向陕北行进中,于兴隆山宿营。除司令部及电台外,战士全部露宿。叶剑英、邓发、蔡树藩、张经武等首长曾在庙宇神龛下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