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绿华岛
舟山群岛马鞍列岛的岛屿
东绿华岛位于舟山群岛马鞍列岛西北部,西与西绿华岛紧邻,俯瞰岛呈箭镞形,东西长2千米,南北宽1.5千米,陆域面积1.115平方千米,岸线曲折,总长8.07千米。全岛地势北高南低,丘峦起伏,多坡地,几无平地最高点为岛中部偏北的老山会岗墩,海拔144米。行政区划隶属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菜园镇绿华社区,有大塔、中塔、小塔和后岙4个自然村,2010年常住人口227人。经济以渔业为主,岛上建有东绿华风电场。南岸建有公路,并通过绿华大桥与西绿华岛连接。
地理环境
东绿华岛位于马鞍列岛西北部,西绿华岛以东,距大陆最近点63.9千米,位于嵊泗县政府驻地菜园镇东21.3千米,与西绿华岛岸距170米,有桥梁相连。俯瞰岛呈箭镞形,东西长2千米,南北宽1.5千米,陆域面积1.115平方千米。滩地面积169573平方米。海岸线总长8.07千米,以中部偏北的老山会岗墩最高,海拔144.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0°49.5′、东经122°38.7′,也是东、西绿华岛的最高点。行政上隶属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菜园镇。
海岸曲折,有基岩海岸7.63千米,人工岸线114米。南侧和西侧各有1个渔船避风锚地。地势北部较高,南部较低,出露岩石为燕山晚期侵入的花岗斑岩。丘峦起伏,多坡地,几无平地。土壤有滨海盐土、红壤土、粗骨土3个土类,灌木林茂密,森林和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总面积77.74公顷,植被覆盖率67.6%,灌木林面积33.1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8.86%,草地44.55公顷。渔村房前屋后多植有、柳等树木。野生花卉有水仙百合等。有耕地17.5亩,种植蔬菜和番薯。潮间带生物资源丰富,生长有藤壶贻贝等贝类和紫菜等藻类生物。周围水深3.4~10米。
附近海域岩礁、洞穴众多,饵料丰富,是石斑鱼等礁栖性鱼类的良好场所。附近水域开阔,潮流通畅,水质澄清,盐度高,盛产大小黄鱼带鱼乌贼、鱼免鱼等各类海鲜品,是嵊山渔场的组成部分。
建置沿革
旧时与西绿华岛合称为落华山或洛华山。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已有名称记载:“落华山,在县东北一千里。”宋开庆《四明续志》载:“洛华山,东北取壁下山,直西取石弄山,皆有人烟。”说明此前已有人繁衍生息。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在“叙山”和“乡村”中分别有“落华山”和“洛华岙”记载,属昌国县蓬莱乡北界村。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建定海县时,属定海县蓬莱乡,二十九年(1690年)江浙分洋汛,划归江苏省崇明县。清光绪七年(1881年),始有与东洛华分称的记载。
民国23年(1934年)与西绿华岛和花鸟山岛合建花洛乡。1950年7月10日解放;11月,与绿华岛合建洛华乡;1953年12月,洛华乡分置洛东、洛西2乡,属洛东乡;1956年3月,再次与西绿华、花鸟合建花洛乡。1956年,花洛乡析置洛华乡和花鸟乡,属洛华乡。1958年属洛华生产大队;1962年属洛华人民公社;1984年属洛华乡;1985年洛华乡改名为绿华乡。2001年1月,绿华乡撤销,随之并入菜园镇。
名称由来
名称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绿华在马鞍列岛众岛之中,从南至北为第六块,故称六花山或六华山,歧化为洛华山;另传,东、西绿华岛历史上曾广植花木,有称“海上花园”,故名;也有认为,落华之名由花脑山名派生而来。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殖民者称之为偏马鞍岛(也译作旁马鞍岛、边马鞍岛)。民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旁马鞍一名绿华,或谓之第六花山。”
经济社会
清光绪间,有居民四五十户,船二三十只。多从台州黄岩迁来。现与西绿华岛合建绿华社区(村),有大塔、中塔、小塔和后岙4个自然村。1987年有211户,827人;1992年有254户,799人;2000年有居民194户,635人。2010年有户籍人口169户,509人;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为96户,227人,其中男性148人,女性79人,人口密度172人/平方千米。
1987年有船只77艘,总吨位273吨,总功率570千瓦;1992年有船只52艘,总吨位666吨,总功率1956千瓦,渔业产量598吨;2010年渔业产量598吨。在小塔自然村建有船埠头1座,没有交通码头。南岸建有公路,并通过绿华大桥通往西绿华岛。各自然村间有村道相连。有坑道井3口,正常容量1214平方米,旱季缺水。
2014年10月,东绿华风电场项目开工,总投资1.91亿元,建设13台1500千伏风电机组、1座35千伏升压站及生产、生活配套设施。2015年,13台风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并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1.95万千瓦。据测算,每年可提供上网电量5240万度,按火力发电标煤耗330克/千瓦时计算,每年可节省标煤1.72万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9 23:46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