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
东海岛堵海大堤的动工让东海人民看到了希望。从当年9月12日起,政府就动员群众参加义务劳动,兴建堵海大堤。听到这个消息,林保伍也兴冲冲地加入到队伍中,誓要为大堤的建成献出一份力量。
“那时候技术不发达,
交通工具也欠缺,施工主要还是靠人力。”在几乎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林保伍与其他村民一道,一鼓作气,挥锄上阵,用最简单的工具挑土运石,每天一工作就是7、8个小时,常常回到家已经累得不想说话。回想起这些,他的脸上却满是自豪,“那时候无论什么天气我们都照常开工,非常积极。大家不计代价、不怕辛苦就为了大堤能够早日建成!”
终于,在7000余军民的共同努力下,1961年2月,全长6820米的大堤竣工了,从此,东海岛与大陆连接起来。大堤刚修成,村民们就迫不及待地争先上去体验一番。“终于可以方便出门了,那种兴奋谁都控制不了。开始的几天里,我激动得全程步行到市区几个来回,虽然每次都要5个小时,但我心里觉得值得”,林保伍笑着说。看到大堤这条有形的“纽带”紧紧地把
东海岛湛江与湛江市区连结起来,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之前修建大堤的苦累在这一刻也显得微不足道。
到了80年代,村民们渐渐骑自行车过堤,虽然每次还是要花费2个小时,林保伍却说“至少不需要再靠运气了,过海时间我们可以自己掌握,大伙儿都特别满足。”有了这座跨海大堤,条件好一些的东海岛人买来了
手扶拖拉机,每天运送瓜果、蔬菜、地瓜等到市区的市场进行交易,村民们的生意开始越来越红火,东海岛与外界的联系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其时,邓小平不久前曾因右腿骨折住院,来湛时手里还拄着一根拐杖。地市的领导劝他在指挥部周围看看即可,不必到工地上去了。他把鸭舌帽往头上一戴,说一定要去看看,随即便沿着大堤走去。
1960年2月3日,在湛江地、市委领导的陪同下,邓小平来到堵海大堤工地。当时,工地上一万多名民工和部队战士正在你追我赶,用木帆船、平板车运泥运石填海,热火朝天的场面令人兴奋不已。邓小平感慨地说:“这工程很艰巨啊!真正叫移山填海。我相信,湛江人民一定能打胜这一仗!”
对于鹤地水库和青年运河工程,邓小平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水利又是农业的命脉,你们干得非常好!”当晚,邓小平还欣然挥毫,为湛江两大工程书写了“雷州青年运河”、“湛江堵海建盐场”两幅题词。
邓小平视察湛江40多年了,如今湛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赞扬湛江人民堵海筑堤的壮举时所倡导的愚公移山、艰苦创业的精神,已融入了湛江人锐意进取、众志成城的现代精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