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洋河
海河流域永定河支流洋河的上源
东洋河,古称于延水,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察右前旗四房顶村,昭哈岭之东,源头称五股泉河,东南流经内蒙古兴和县境内称二道河,亦称后河。流到张家口尚义县牛家营子始称东洋河,经桃平出尚义县境,至怀安境内,成了怀安县和万全区的界河。其中,在怀安县西北万丈崖入境,流经东洋河村、新坝房村、西沙洼村至第十屯村北汇入洋河。
干流概况
东洋河,古称于延水,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察右前旗四房顶村,昭哈岭之东,源头称五股泉河,东南流经内蒙古兴和县境内称二道河,亦称后河。流到张家口尚义县牛家营子始称东洋河,经桃平出尚义县境,至怀安境内,成了怀安县和万全区的界河。其中,在怀安县西北万丈崖入境,流经东洋河村、新坝房村、西沙洼村至第十屯村北汇入洋河。
(1)二道河为县境内最长河流,由后河、前河汇流而成。后河发源于张皋镇桃花岭,流向西北,经三瑞里、鄂卜坪、木栋,在皂口折向东南,流经县境中部,在城关镇东南与前河汇合,境内全长87.5公里,流域面积880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度14.55米,河道弯曲度2.25米,河网密度0.61公里/平方公里。支流110条,支流总长度451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94m3/秒,清水流量0.6m3/秒,水量较丰富,水质较好,可供人畜饮用及灌溉农田,但年际变化较大,灌溉用水保证性差。前河发源于二台子镇朱砂洞,由西南往东北流经城关镇东南与后河汇流。全长25.4公里,流域面积298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度0.81公里/平方公里。支流42条,支流总长度217.5公里。二道河经衙门号水库(友谊水库)出境入河北省怀安县东洋河,汇入永定河。
东洋河,古称延水,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察右前旗四房顶村,源头称五股泉河,流至兴和境内称二道河,亦称后河。在流经兴和、尚义结合地带建友谊水库(属张家口地区工程),由友谊水库入境,由西北向东南流经下马圈、勿乱沟、小蒜沟乡,沿途接纳银子河、乌良台河、瑟尔基河等众多河流,流到牛家营子始称东洋河,经桃平出县境。境内流程19公里,宽100米,深0.6米。流域面积1044.57平方公里,纵坡1/141。相对高差135米。
东洋河是县境内最大的一条天然行洪河道,流经下马圈、勿乱沟、小蒜沟3个乡。沿途接纳银子河、乌良台河、永胜地河、中乌拉哈达河、瑟尔基河、鸳鸯河等支流,经桃平出境,境内全长44.5公里,流域面积1044.57平方公里。
(一)、东洋河:古于延水、修水,其上游为长川、头道河、二道河、苏禄计河,头道河为正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前旗四顶房村附近。《水经注》载:“于延水出塞外柔元镇西长川城南小山,故亦名长川。东南流经且如县故城南与二道河合,东流过石咀子合于头道河,又东流与苏禄升河合后。东南流入纳令沟为东洋河,入边过万丈崖为怀安县界,自纳令沟至万丈崖五十五里,始名东洋河。”流经东洋河村、新坝房村、西沙洼村、至第十屯村北汇入洋河。境内流程19公里,河面平均宽度90米,流域面积3696.2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29平方公里。平均流量为每秒4.12立方米,最大流量每秒2300立方米,最小流量为0,年均径流量1.6亿立方米。最大径流量3.45立方米,最小径流量为0.85亿立方米。河道比降5‰,为常年河。
主要支流
黄石崖河,二道河的较大支流发源于大库联乡黑山子南麓流入后河、主流21.3公里,流域面积127平方公里,平均河床宽度7.50米,河网密度0.68公里/平方公里。有支流24条,支流总长度64.7公里。还有壕庆河,发源于察右前旗大淖海,主流境内长度15.6公里,流域面积238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度15.8米I河网宽度0.98公里/平方公里。支流68条,支流总长度217.9公里。还有鸳鸯河,发源于河北省的尚义县郝家沟。境内主流长度11.5公里,流域面积154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度11.45米,河网密度1.12公里/来方公里。有支流63条,总长度161.2公里。
银子河,发源于大同天乡大王山。由西南向东北经西沟掌、陶卜天、七家营,在高庙子乡的东石咀处出境。经东洋河汇入永定河,兴胜庄以上的河段为季节性间歇河,以下河段清水长流不息,年平均流量为0.25m3/秒,境内全长42.6公里,流域面积392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度10.4米,河网密度0.79公里/平方公里。有支流80条,总长度265公里。
艮子川河,古代称延乡水。发源于白家营乡黄石崖山北麓。经芦家营、白家营、店子、西湾至古城出境,经西洋河汇入永定河。流量0.2m3/秒,境内全长29.4公里,流域面积279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度7.83米,河网密度0.85公里/平方公里。支流51条,总长度207公里。其支流朱家营河发源于店子镇西洼。经石咀子、黄土天、落官天、朱家营、南湾在古城与艮子河汇流后出境入西洋河。年平均清水流量0.2m3/秒,境内全长26公里,流域面积124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度5.2米,河网密度0.90公里/平方公里。支流26条,总长度84.8公里。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在艮子川河域大量开采石墨,使朱家营、南湾、古城一带农田灌溉受到污染,对这一带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三道边河,发源于自家营乡黄石崖山南麓,向南至小沙沟出境,进入山西省阳高县境内,注入南洋河支流黑水河。境内全长9公里,流域面积75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度5.77米,河网密度0.53公里/平方公里。有支流9条,总长度81公里。
鸳鸯河,发源于西赛坝头的郝家沟,自东北向西南经毛忽庆、南壕堑、桃卜山南麓出境,入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汇于后河。境内流程26公里,河宽120米,深0.1米。纵坡1/93,相对高差280米,流域面积242.8平方公里。为常年河,沿途接纳厂棚沟、六号两条5级支流,1970年在上游毛忽庆建小(一)型水库1座,水库下游县城内建水泥桥2座。
银子河,在内蒙古兴和县亦称头道河。由下马圈乡马成窑入境。由西北向东南经上白窑、下白窑、常胜沟、王花窑、洞上,到乌良台汇入瑟尔基河。境内流程11公里,流域面积82.55平方公里,纵坡1/275。相对高差40米。
瑟尔基河,发源于套里庄乡小水泉,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套里庄、土木路、勿乱沟、小蒜沟乡。至牛家营汇入东洋河。流程39.5公里,纵坡1/56,相对高差545米,流域面积688.33平方公里。河床宽200米,深0.6米。沿途接纳五十家河、大西沟河、红土粱河、下井河、永胜地河5条5级支流。流量0.3~0.4立方米/秒,讯期最大流量2400立方米/秒。在中下游建有石砌大坝等护地工程5万多米。两岸引水灌溉农田1万余亩。在主流上游建水库4座、桥梁2座。
下纳岭河,发源于善马群。由北向南注入瑟尔基河,流域面积19.03平方公里,河长11公里,纵坡1/45,相对高差244米。
中乌拉哈达河, 发源于太平窑,由北向南流入瑟尔基河,流域面积75.88平方公里,流程15公里,纵坡1/26,相对高差580米。
乌良台河,发源于二道背。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黑沟沿、小西沟、乌良台汇入瑟尔基河,流程19公里。纵坡1/24,相对高差810米。
甲石河,发源于石人背。自东北向西流经甲石河、侯达子沟、狮子沟向西注入东洋河,流域面积97.35平方公里,流程19公里,纵坡1/24,相对高差785米。
旧庙河,发源于庄科,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庄科、正果、旧庙、保满沟入东洋河,流域面积50.25平方公里。流程12公里,河床宽50~100米。纵坡1/24。相对高差650米。为季节性河流。
治理开发
水库工程
友谊水库 ,位于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洋河支流东洋河上游,是张家口市在内蒙古兴和县境内衙门号村与河北省接壤处拦截二道河水修建的一座大(2)型水库。友谊水库始建于1958年8月,1960年,拦河坝合拢成功,开通了输水洞,初步挖了溢洪道。到1965年12月,完成了拦河坝全部工程,进入蓄水受益阶段。这两期工程共完成土石方85.48万立方米,混凝土7800立方米,投入劳动力160余万个工(日),投入资金743.14万元。水库最大集水面积2250平方公里,占东洋河流域面积的67.6%,总库容1.16亿立方米,防洪库容5870万立方米。1970-1981年,投资340余万元,进行了续建加固施工,工程防洪标准达到了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工程质量基本达到了国家标准。水库于1961年拦洪蓄水,到1990年,累计调蓄水量16.4亿立方米,为灌区供水10亿立方米,累计浇地16.09万公顷。为下游尚义、怀安、万全3县农民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水库拦蓄了上游入库洪水,减轻了下游河道两岸的洪水灾害,保护了京包铁路洋河大桥安全运行。
皂火口水库(胜利水库),始建于1973年,位于兴和县城西约35公里处,在鄂卜坪河与好庆河汇合处,是由自治区水利设计院设计的一座中型水库。水库总库容2957万立方米,设计防洪标准为500年一遇洪水。主体工程有拦河坝、三孔泄洪洞、一孔灌溉洞,水库拦河坝为均质土坝,坝长727米,坝高11米,坝底宽61.5米,顶宽4米,迎水坡度比1:2.5,粘土铺盖长78米,泄洪洞在大坝右侧,总泄量为120立方米/秒,灌溉洞在泄洪洞上方,输水能力为10立方米/秒,配有两条灌溉渠道,设计灌溉面积3600公顷,每年实灌1467公顷。1973年,竣工后建立了管理处,1981年以前,为缓洪蓄清水库,1981年以后,改为空库迎汛。1984年秋,在大坝右侧增建了开敞式溢洪道,设计溢洪能力180万立方米。90年代以后,由于工程失修、工程老化,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实际灌溉面积600公顷。
黄石崖水库,位于兴和县团结乡十四苏木行政村西北约1公里处的黄石崖河段中游。兴建于1958年,属小(1)型水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年一遇洪水校核,控制流域面积为120平方公里,最大库容为498万立方米。拦河坝为均质土坝,坝长575米,坝顶宽4米,底宽40米,坝高13.2米,迎水坡度比为1:3.0~3.5,背水坡度比为1:2.5。输水洞共两孔,位于大坝西侧,最大泄量为40立方米/秒,溢洪道最大泄洪量92-5Z方米/秒。1977年,原设计的蓄清水库改建成了缓洪蓄清水库,由原社队管理变为国家管理。1979年,将水库配套列入重点建设项目,经过几年修建,已疏通两条干渠,原设计灌溉667公顷,每年实际灌溉约133公顷。
南壕堑水库,位于县城东4公里,坝址在鸳鸯河中游毛忽庆村东500米处。上游主河道长15公里,拦截鸳鸯河流域面积73平方公里地表径流。1970年5月动工,由县水利局技术干部负责施工,1972年封冻前竣工。坝型为粘土心墙坝,坝高16米。南北两岸各建钢筋混凝土泄洪兼灌溉洞1个,总库容640万立方米,国家投资49万元,设计灌溉面积71万亩。1973年水利大检查时,定为危险水库。1975年根据新的水文复核,防洪标准低,国家投资10万元增建溢洪道,底宽20米,堰顶高112.30米,最大泄洪量221立方米/秒,筑大坝防浪墙高1米。南壕堑水库建成后,属南壕堑公社管理。1975年到1978年,大面积种植墨西哥小麦,每年最多浇地1500亩。
甲石河水库,小(一)型,在甲石河流域,建设时间为1971~1973年,控制流域面积 26平方公里,总库容127万立方米,有效库容 38万立方米,最大坝高18米,灌溉面积0.30万亩。
套里庄水库,是1957年县内建成的第一座水库。县水利科派唯一的技术员高天祥等3人前去施工。同年5月动工,10月建成。水库建在瑟尔基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4平方公里,坝高12米。大坝右岸开挖长100米、进口高程108米的土溢洪道。大坝左肩系沉化岩石构成,施工时尽管作了慎重处理,但仍漏水严重。几经施工弥补,漏水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1958年春,在水库下游1.5公里处,兴建套里庄第二水库,同年封冻前竣工。第二水库建成后,使套里庄、三里庄两个大队2000亩旱地变为水浇地。套里庄水库属乡村自建水库,由乡村两级管理。
灌区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8年兴建了兴和县共产大渠,坝址位于张皋镇八道沟上,上游流域面积为31.3平方公里,开挖共产大渠长3500米,建支渠闸8孔。1983年,重建渠首工程,引水流量为5立方米/秒,在坝址下游2300米处有48引洪渠首工程1处,为双向引洪,引洪流量为4.5立方米/秒,渠长8200米,控制灌溉面积为213公顷。东干渠(巴中天大渠)长1100米,引洪流量为0.96立方米/秒,控制灌溉面积28公顷。在坝址下游1700米处有石头沟引洪渠首工程l处,干渠全长2800米,引洪流量为1.6立方米/秒,灌溉土地100公顷。
板申联合大渠,兴建于1964年,渠首工程位于大同天乡板申村西约500米处银子河的上游,主体工程为铅丝笼滚水坝,灌区由东西两条干渠组成,东干渠长4415米,可灌溉土地193公顷,西干渠长3500米,可灌溉土地167公顷,灌区内有支渠8条,全长1.25万米,有大同天、兴胜庄两个行政村受益。1999年7月,板申联合大渠工程多处被洪水冲毁,是年又被修复。
1965年,在壕堑乡28号村北约200米处建拦河坝,1966年,进行了灌区配套,由于工程无人管护,主体坝毁于1968年。1969年,又重新修复,坝体改为井柱式闸坝结构。由于井柱式闸坝为实验项目,加之施工质量差,于1973年坝垮,1979年,又建成铅丝笼滚水坝,坝址上移到鸳鸯河与后河汇流处,但因多年失修,管理米,灌溉土地800公顷。
1965年,在团结兴建了两处防洪用洪工程,即东营子引洪工程,团结二号洪水工程。
东营子引洪工程,位于兴和县城东北部20公里处,在团结乡境内,属鸳鸯河分洪工程,该工程由兴和县水工队设计并施工,主坝长83米,高1.7米,设东西两干渠,西干渠未配套,多年淤积严重,东干渠只开设了1套工程,虽然未配套,但是当地群众利用现有水利条件,修筑沙坝拦洪取水可浇地200公顷。1986年,国家投资2万元对东干渠进行了修复,有效灌溉面积408公顷,保灌面积100公顷。
团结二号洪水工程,位于团结乡邓家村行政村邬家村南300米处,取用鸳鸯河水,该河为季节性河流,引洪灌溉为主,清水流量一般枯水季节仅0.08立方米/秒,清水旺季3-4月份平均流量为0.8立方米/秒,二号工程属配套工程,共动土方5163立方米,动石方287.5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00公顷,1982年,输通了长3000米的北干渠,1987年,县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汛前进行大检查,对危险河道和地段进行了维修,使工程安全度过了汛期。
套里庄灌区,总干渠全长150米,渠首闸孔宽l米,浆砌石防渗,下分东西两条分干渠。1958年10月,西分干渠动工,全部渠线绕山而行,横穿大小沟7条,渠长1746米,宽0.8—1.2米,只用了一个冬春,于次年春播前竣工。灌溉套里庄、辛窑子两个村600—800亩耕地。同年7月干旱,浇地500亩,当年施工,当年受益。东分干渠1972年动工,1973年建成。渠长3公里,横跨大小沟5条,渠线环山而行,主要浇三里庄900。1200亩耕地。尾水落瑟尔基河支流。灌区属套里庄、三里庄两个大队共管,浇地时抢水,流费水严重。每年浇地面积徘徊在300亩左右。维修工程时互相推诿,管理不善,缺乏维修资金,工程老化,带“病”运行,1981年灌溉面积下降到200亩。1981年至1983年,30%水浇地种党参等经济作物,用水量增多。于是对1981年前用水不计量,大水漫灌,消耗无定量,成本无核算,喝“大锅水”的作法进行改革,推行“以库定地,以地划组,以时配水,浇地征收水费”的承包责任制,灌溉效益逐步提高。经过几次挖潜配套,建成比较完整的灌溉体系,达到能灌能排。1983年浇地面积2400亩,是1981年的12倍。1985年至1988年。连续干旱,地表径流减少,加上水库逐年淤积,水库蓄水减少,平均每年浇地1000亩左右。
南壕堑灌区,1973年县委书记藤兆连带领县、社干部和水利干部30人,勘察地形,选择施工渠线,确定县直干部15人组成南壕堑灌区施工指挥部,从全社抽民工500名,于同年6月动工兴建,采用农闲大搞,农忙小搞,中间穿插大会战等形式进行施工。为确保渠道质量,脱产干部包大队,大队干部包生产队,以大队分段施工。1明确工程质量和完成时间,任务一包到底。到1974年底。挖通干渠16.1公里,动用土石方12万立方米,投工10万个。1975年至1982年完成干渠防渗6779米、支渠防渗8条3950米、干渠建筑物64处,国家补助款33万元。灌区1975年投运后。部分耕地受益最多年浇地1500亩。占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的15%。1981年后,浇地面积逐年下降,每年只有农科所和秀水窑浇地200—300亩,渠水蒸发、渗漏,工程段毁坏严重,到1988年底停浇。
(四)大洋河灌区,位于东洋河南岸,县城采沟坚以北与万少县交界处,灌溉面积1.7万亩(不包括万全县2500亩)。主要水源为东洋河及其土游的友谊水库,下游可用西洋河、南洋河的清洪水。全灌区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大河渠(原名大河坝)建于1644年,集成梁建于1737年,通成渠建于1810年。1965年,灌区进行大规模扩建,当年扩建集成梁口,扩宽盘山梁身160口米,增大了梁道进水能力。1966年,配套梁系建筑物374座。1968年,灌区将原有梁道及建筑物全部拆除,重新设显干、支、斗梁。沿渠设笠田间公路,建设“四直一平”(渠、树、路、田埂直、地平)的大农田灌区。新挖干梁7.85公里,支梁26条,配套渠系建筑物190座。到四76年,集成渠扩盘山渠了5公里。渠底宽由了米扩至S米,建72米石渡槽1座,新建渠首工程了座,引水能力由了立方米/秒增至S立方米/秒。新建通成梁、大河渠渠首工程各1座。灌区内3条主要梁道,均引东洋河水。
其中集成渠为总干渠,渠首设在东洋河上游,架身南t长2.85公里,东西长8.1公里,与下游通成梁连接,其分干梁可句通西洋河。通成梁长‘.69公里,西东向与大河梁相通。大河梁长6.96公里,再向东直通南洋河。全灌区水源便利,干支梁分布合理,灌溉条件十分优越,是全县重要的粮食、果品、蔬菜产地。
洋河大渠,在东洋河左岸,横贯万全县中部地带。灌区东西长82.5公里,南北宽3至4公里,控制面积21.35万亩,其中耕地17.8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3.5万亩,主要受益单位是北沙城、郭磊庄、安家堡、孔家庄、宣平堡等10个乡镇的57个村和4个国营农场。灌区土地肥沃、农作物以玉米、高粱、谷子为主。亩均产量2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500公斤。是万全县商品粮食基地之一。灌区有两条干渠,一干渠原称四清大渠,二干渠原称洋河大渠,1981年12月两渠合并管理统一称“洋河大渠”。
流域治理
县境内张皋镇地势低洼,山水下来无法排泄,在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7年),张皋巡检司开修了浑原渠和涌金渠,将洪水向西北引入后河,从而解决了山水下来无法排泄之困难。嘉庆五年(公元1801年),重修涌金渠、坝并立碑撰文。
东洋河源短流急,每到汛期山洪暴发,历时短。洪峰量大,来势凶猛,给沿河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新中国成立前。曾多次进行治理,水患依旧。
民国12年(1923年)《张北县志》记载:“南壕堑村西南有鸳鸯河。屡将坝岗冲毁,亦屡次修葺,所费不赀。于民国7年春,地方公认修筑坝长两段约二百余丈。高深均8尺……原料系沙石土木等项共费洋3万余元。由全村公摊”。23年(1934年)五十家村陈家湾在瑟尔基河支流修建一处护地干砌石坝,至1988年工程保持完好。土木路乡榆树湾为护河南岸100亩河湾地。28年(1939年)村民集资修建长约9丈、宽约5尺砌石坝,到1988年仍留有痕迹。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河道治理工程,每年汛期都把东洋河作为防汛重点(gt括主要支流)。1957年春,瑟尔基河上游修建套里庄水库,中游修建土木路村护村护地浆砌石坝,坝长300米,同年,在瑟尔基河支流的五十家上游,修建水土保持工程。治理面积1平方公里。
1958年,发动沿河两岸村庄大搞植树造林,在洪水冲毁严重的险工险段豆腐窑、五十家等10个沿河村庄修防洪石坝、干砌石丁坝以及柳庄坝。以后,每年汛期加固。1962年到1965年在小西沟等11个村,大搞成滩淤地,修5000米干砌石坝和铅丝笼石坝。汛期近一半洪水引入淤灌,初步解决了洪水对下游的危害。1965到1966连续两年县委组织和发动坝下社队农民2000—3000人,打地埂5万亩,平整土地10万亩,修梯田2629亩,闸沟垫地253亩,东洋河上游主要支流得到控制。1970年至1972年。在东洋河主要支流修建南壕堑、上纳岭、甲石河3座水库、减少汛期洪水流量。
1973年冬,建立尚义县治河指挥部,对东洋河流域全面进行规划,先后在套里庄、土木路、永胜地、勿乱沟、小蒜沟5个公社治理河道.完成干砌石混凝土挂面坝长1.6万米。由于人力、财力不足。治理标准低,一直未彻底根除水患。1974年7月30日一场暴雨瑟尔基河(东洋河最大支流)小蒜沟段洪峰流量2074立方米/秒(有记载以来最大洪峰流量),堤坝多处决口,洪水四处漫溢。小蒜沟、牛家营村被洪水包围。冲毁青苗1.66万亩。水淹水泡农作物6.8万亩。沙压作物1140亩,冲走树木418亩,冲毁治河大坝110处1.9万米,倒塌房屋1514问,损失粮食1.68万公斤。郭花公路交通中断。
1978年11月7日,根据省、地指示,尚义县治河指挥部改称尚义县根治海河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将东洋河治理纳入海河规划项目。经过统一勘测、设计,以瑟尔基河为治理重点,以公社为单位,采取大兵团作战形式,农闲大搞,农忙小搞,常年不停。1979年至1981年,8个公社、40个大队完成治河防护工程40余处,总长60.53公里(包括1973年至1978年完成的工程数),附属建筑物64处,成滩控制面积1.63万亩。经地区验收检查和多次洪水考验,有三分之二工程质量符合标准,三分之一工程质量低。1982年6月24日一场大雨。五十家河最大流量300立方米/秒,洪水不能及时下泄,大坝(瑟尔基河支流)多处决口漫溢,冲毁五十家、豆腐窑沿河大坝700米,沙压、水冲青苗300亩,其中绝收120亩,冲走杨树劝株,冲毁耕地30亩。
1983年10月,尚义县被列入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之一。县成立水土保持协调小组。1984年到1988年,按照“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水土保持方针,全县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19.96平方公里,巩固了治河成果。
随着东洋河的治理,流域内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上游辛窑子、豆腐窑和土木路,中游榆树湾、国家窑和南营盘,下游牛家营子、土窑沟和地上等村,开挖10余条自排渠道,汇入东洋河,使数千亩耕地免受沥涝,变成水浇地。沿河两岸的干沙滩栽满杨柳树,有的栽上果树,变成果园。沿河修筑5座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束了沿河两岸人们望河兴叹和涉水过河的历史。
水电工程
1958年5月,小蒜沟公社利用河水搞水力发电成功(5.5千瓦),但只发三天因水坝冲毁而停止,为尚义最早的水力发电。1970年经省、地批准在友谊水库建立水电站,1973年竣工。投资108万元,装机容量为1200千瓦,通过1800千伏安主变升压为35千伏。1977年经高压输电线路(47.7公里)。送至尚义县城。投运后.供电时断时续.最长运转时间不足1个月,其主要原因是发电与灌溉用水矛盾不能解决,终因水源不足,1985年经上级批准,暂时封存
二、东洋河水电站,位于东洋河村北1000米处大洋河灌区集成梁上,属梁道引水式电站。水头12.9~月石米,设计流量0.7立方米/秒。装机容量2x55.千瓦,设计年发电全阳万度,年利用5454.5小时。1985年V:C来,实际年利用280夕小时,发电童14.2万度。电站设在集成梁盘山梁段形成的自然落差处。干渠由节制闸控制,梁侧建有长宽各为14来,深3来的蓄水前池。进口设挂污栅与闸门,出口设闸室1座,接引压力管,前池左侧设排水口。经6级跌水与尾水梁相接,并退水于惠农果及河道。压力管道为预应力混凝土园管,直径1.2米,壁厚8厘米,并配备钢制叉管及育管,管道全长37.15米。厂房长10.4米,宽7.48米,土命为砖涪楼板,下部为混凝土结构。供电距离3公里,主供东洋河村用电。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1 22:48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