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分上下二卷,首总论;全史分为四期,曰上古期:汉族增势时代,曰中古期:汉族盛势时代,曰近古期:蒙古族最盛时代,曰近世期:欧人东渐时代,迄于
中日甲午战争前夕。
译本出版后,国人竞相翻刻。1903年宝庆劝学书舍校刊之《东洋史要》,与东文学社
译本完全相同,并题“京师大学堂审定史学教科书”字样;1904年成都官报书局印本之《新刻中国历史》,扉页却题《东洋史要》,其内容与东文学社译本无二异,但无王国维序;1904年上海
文明书局出版《中等东洋史教科书》,日本
桑原骘藏著、周同愈译,并有日人那珂通世所作的序,就所译之原本言,应与东文学社译本同,但两种译本文字上略有差异;商务印书馆曾有《订正东洋史要》,“本馆据原书翻译,篇章悉仍其旧。”另有一种同名
译作,小川银次郎著、屠长春译之《东洋史要》,1902年普通学书室印行。
那珂通世憾于“近人所著东洋史甚多,然皆详中国而略塞外”,“欲考求亚细亚古今之大势,终未能了如指掌”,当他读到《东洋史要》,“喜此书之出于世”,认为该书“史料取材于东西,而博引旁搜,东洋五千年来
治乱兴亡之事变,约而能得其要。”王国维亦有同感,是书“简而赅,博而要,以视集合无系统之事实者,尚高下得失,识者自能辨之。”在
王国维眼里,《东洋史要》至少是符合他所提出的东洋史标准的。1902年
梁启超亦说:“此书为最晚出之书,颇能包罗诸家之所长”,“繁简得宜,论断有识”。《东洋史要》并非专述中国史,而强调亚洲诸国之间的关系,“合东洋诸国为一历史团体,于亚细亚东方民族之盛衰、邦国之兴亡言之甚详,而南方亚细亚、中央亚细亚与有关系者,亦略述之”,所以被视为“
世界史教科善本”。
《东洋史要》出版后,在国内教育界有很好的评价。此书译成中文之后,“盛行殆遍于东南诸省”。学部认为是书“以种族之大势为纲,其叙事以国际之关系为键,条理分明,简择得要,可谓东洋史之善本。”
陈庆年后来据
桑原骘藏之《东洋史要》,改编成《中国历史教科书》,在清末民初的中学历史教育中具有广泛的影响。《中国历史教科书》最早刻本应是1903年武昌印本,仅改编至近古期元及明部分。编者言:“
桑原骘藏之书,尤号佳构”,“今据以为本,更令事义少近周赡,依据或乖亦为匡救,与夫回易数字,加足片言,俾分布得所,
弥缝无缺。”《中国历史教科书》并不是简单地节选自《东洋史要》,而是有所补正的,“事义较详,改错不少,于南朝
周朗所谓书不烦行,习不縻力者,庶乎近之,因暂定为中史课本。”《东洋史要》被大多数学堂所采用,自编本国史教科书均受其影响,尤其在历史分期方面,以至于后来傅斯年还对此深有不满,“近年出版历史教科书,概以桑原为准,未有变更其纲者。”从中可窥此书影响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