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
画像石是一种以民族图案为特点的古代石雕艺术品。它的存在是研究
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以及建筑、绘画、书法和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简介
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 举世瞩目的汉画像石雕就是祖国古文化文明史上的一个突出的标志。
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又称汉画像石。宋以后受到金石学家的注意。20世纪开始收集、研究零散作品,并对地面遗存进行内容的初步考释与介绍。50年代后在考古发掘获得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开始综合研究。
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山西、四川等地,湖北、浙江、安徽、北京、天津等地也有少量发现。
画像石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6类:
①庄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主要有农耕、收获、放牧、采桑、纺织、采盐等,作品记录生产过程或特点胜于刻画人的神态。
②体现墓主人仕宦身份、经历的礼仪与象征物。有数量众多的车骑出行、射猎、谒见、属吏、武库、收租、讲学、建筑等画面。
③墓主人生活。有以人、物数量多为特点的燕居、宴饮、宾客、庖厨、乐舞、百戏、博弈等画面,它们描绘的并非是具体的某次活动,而是贵族地主典型的社交与享乐方式。
④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像。前者主要有周公辅成王、荆轲刺秦王、二桃杀三士,后者多为孔子及其弟子、烈女、孝子等,作品反映出当时流行的忠勇、仁义、节孝等道德伦理,带有明确的政治 褒贬倾向。
⑤神话故事、祥瑞物象与天象图。这类作品呈两种面貌:一种主题单一,如西王母、
后羿射日等基本上是远古神话情节不断蜕变后的固定造型;另一种则二位一体或三位一体,即神、祥瑞物象与方位、日月星座功能同一、形象复合的伏羲、女娲、嫦娥以及龙、虎、鹿、羽人、朱雀、玉璧、仙草等神和具有神格的物象。
⑥各种以植物为母题的花纹和图案。其中部分象征吉祥意义,主要作为画像石的边饰,也有单独的画面。
艺术风格
画像石艺术风格是构图方式、造型特点、雕刻技法统一的体现。主要的构图方式遵从了传统法则,即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在空间中的位置,没有提供向纵深延伸的暗示。由此,作品中的空间在逻辑上超越客观真实而成为表意的概念空间,这在历史、神话故事及车骑出行等画面上最为明显。另一部分作品──典型的如庄园、收租、宴饮、乐舞等有了依据直观感受构成画面的迹象,描绘了高视点俯瞰下的景物,形象有序地向上方发展,上下间距表示了远近关系。建筑和坐榻、几案、容器等用具的透视造型,也辅助性地制造出空间深度。某些物象的叠合与互掩,使三度空间更为可信。
与构图方式统一的形象塑造,具有影形观察和线描表达两个显著特点。物象的体积消失在剪影式的平面造型中,以曲线为主的轮廓线强调了形象的形体与动态特征。几乎所有的形象都处在行进、跳跃、流贯、顾盼、飞腾的运动瞬间。轮廓之内的线条加强了动势,也概括地增添细节,使形象较有个性状貌。
画像石的雕刻技法部分地促成图像存其大貌、拙胜于工的特点。综合地看,主要有阴线刻、 平面浅浮雕、弧面浅浮雕、平面凹雕、高浮雕、透雕、阳线刻等。最普遍的是平面浅浮雕加阴线刻,即在平整的石面上刻去形象轮廓之外的部分,使形象呈浅浮雕状,然后用阴线刻出轮廓内的细部。以此为基本方法,有的用线绘加彩代替阴线刻,如陕北画像石;有的在背景刻出规则的线纹,如部分南阳画像石。阴线刻在早期较简单,到晚期和沂南画像石中熟练细腻,是南北朝、隋唐时期线刻风格的雏型;高浮雕与透雕只用于少数作品。有的画像石局部敷染色彩,目的是强调某形象的功能。石料处理的光洁度、雕刻的精细度之异,也形成了各地画像石不尽相同的面貌。
东阿县邓庙村
东阿县邓庙村就发现了这么一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东汉画像石墓。画像石墓位于
邓庙村南百米处,论起该墓的发现,还要追溯一下详细经过。那是在1938年,遇上多年不见的特大干旱。久旱不雨,大地都裂开了缝。村民王殿金发现村前一处地方比较湿润,于是便动手想在此掘个土井子,阴湿着水浇地。谁知当挖到两米深的时候,发现一块大青石板。石板的四周都用石灰焊着缝。他找来人和工具,用力撬开这块大石板,就在这时,奇迹发现了,一股清清的泉水随之汩汩窜将上来。大家欣喜若狂,并集资捐款买砖砌了眼水井。1943年,又一次遇上大旱,村周围其它几眼水井都干了底,唯有这眼井未干,但是水位下降了许多。那时,为了弄明白井下的情况,村上的人决定下去看个究竟,黄玉噗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下到井里后,发现下面有一间房子那么大的一个洞。四面全是石头,很平,上面雕刻着花纹。东西、北面各有一套间,南面套间的门是用大石补着,弄不开。进洞门后往西趟着水摸索着走了大约有六间,发现里边还有门,没敢再往前走,据黄回忆,里面的构造全是大石头砌着,底盖和四壁全部雕刻着花纹、图案,间与间之间的石柱子都是八棱的,也雕刻着花牙子。黄从里边只拣到一只羊角、一个陶盘,还有一把像草样的东西,别的没有发现。
1973年春,中央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和省地考古工作者闻讯赶来,曾对此地进行了实地勘察和了解。确认为是一处东汉末期的汉画像石墓,从对墓中取出的石块分析鉴定,雕刻技法为:“减底平面雕”雕刻法,很有一定的研究和保护价值。该墓墓室全部用岩石构成,没有封土,墓主身份不详,墓室结构也不详。该墓保存尚好。试想,在不远的将来,这座画像石墓将会现出庐山真面目。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