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水门老街,即东水门历史街区,位于重庆市的中心区——渝中半岛内,面临长江,开放时间全年周一至周日10:30-19:00。
基本情况
东水门老街,即东水门历史街区。位于重庆市的中心区——渝中半岛内,面临长江。背依朝东路,紧邻朝天门隧道,整体呈狭长带状。东距长江朝天门港约500m。北距重庆城市中心解放碑商圈约1km。从街区车行至解放碑,步行至朝天门均需十多分钟。整个街区占地0.92公顷。
街区地势险要,整个街区坐落在陡峭的堡坎之上,其与堡坎下的滨江路约有三四十米的高差,距江边约150m。街区中90%以上的房屋都是1-3层的砖木结构住宅,72%以上的建筑都是1949-1982年期间建造的。2017年,东水门老街与周边的湖广会馆一并进行保护修缮、提档升级,原东水门城墙下的旧木房如今被黑瓦白墙的仿古建筑所替代。
在东水门老街所打造的历史文化街区,展现着重庆母城厚重的历史文脉与古朴的景观风貌的同时,也满足现代人的休闲娱乐的需求。
地理位置
东水门老街正处渝中半岛千厮门大桥——东水门大桥连接的中轴线上,坐镇重庆最繁华经济文化中心,通联主城六区。
交通信息
【轨道交通】乘坐轨道1号线或6号线至小什字站,步行约五百米即可抵达目的地。
【公交车】乘坐414、440至湖广会馆站,步行约两百米抵达目的地;乘坐338、373、375至东水门大桥站,步行约两百五十米抵达目的地。
【观光巴士】乘坐观光巴士[T002]、[T480]A线、[T480]B线至湖广会馆站,步行约两百米抵达目的地。
历史文化
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是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广会馆、重庆古城墙——东水门城墙及其周边历史建筑、民居等构成的历史文化街区。
东水门作为重庆古城门“九开门” 中位于正东的开门于明洪武初年建造,历史上曾是过长江到重庆南岸区、去云贵的 重要通道。足见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悠久。是重庆明清时期作为繁华商埠的历史见证。
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遗迹包括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历史遗址、历史街巷几类。具体包括1处国家文保单位(湖 广会馆)、2处市级文保单位、12处未定级 历史建筑,历史遗址共4处。历史街巷共8条。
发展现状
1993年,在长滨路规划设计中,为修建连接长江、嘉陵江滨江路的东水门隧道和引桥,准备对东水门城门及城墙进行拆除。此事引起文物部门高度重视。
1995年,当时的市文物委员会、市文物局以文件形式,向市政府专题报告了此事。相关部门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修改设计,避开东水门城门,隧道和引桥从古城墙上跨过。此项设计的调整,增加了拆迁费和建设费用约为1000万元,但东水门和部分老城墙得以保留了下来。
2014年,市政府已批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2017年,
重庆中山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对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修缮、提档升级。在此次打造过程中,民俗文化与现代服务业将全面结合,使老街成为集餐饮、民宿、非遗文化等多种业态的综合商业体。
周边景点
东水门
位于东水门上巷、东水门下巷与芭蕉园之间,因地处重庆城正东,故名东水门。现存城门和城墙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东水门与位于七星岗的通远门是重庆城仅存的两座古城门。清代所建的湖广会馆、江南会馆、广东会馆,齐安公所均坐落在东水门城内。
东水门与长江南岸的龙门浩相对,过去有“东水门,正对着,鲤跳龙门”的谚语。东水门城门门洞为双劵拱,宽3.2米,高5米,进深6.7米,旧时城墙长达200余米。时至近代,城门上的城楼已不复存在,砌筑门洞的条石风化严重。2004年,重庆湖广会馆修复建设工程指挥部在修复湖广会馆时,对东水门城门和城墙作了维修加固,对城门表面作了防风化处理。
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又名禹王庙,位居重庆市渝中区东正街(长滨路)东水门正街4号,依山面江,坐北朝南,与重庆南滨路隔江相望。湖广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扩建,为湖北、湖南在渝商人的聚会之所,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产物。 湖广会馆占地面积18648平方米,四面环有高25米的封火墙,城墙纵横百米,气势雄伟。大殿面阔16米。
会馆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型制典雅、文蕴丰富、风貌独特,既沿袭了
华南、
安徽、
湖北、
湖南及江南一带的典型建筑风格,又结合重庆山地特点,融合巴渝传统建筑风格,体现了“天人合一”与“人法自然”的地域环境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