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纹鳃棘鲈(学名:Plectropomus leopardus)是鮨科、鳃棘鲈属动物,又称花斑刺鳃鮨、豹纹豹鲙、珊瑚鳟鱼,俗名过鱼、七星斑。身体及头部呈橄榄色至红褐色,头、身及奇鳍布满细小蓝点。胸鳍为红色,尾鳍后缘有不明显深色带。豹纹鳃棘鲈的色泽有蓝色、红色、褐色及黄色等,体形比一般鳃棘鲈瘦长,头部细小。蓝色的眼睛中有乌黑的瞳仁,身上布满白色的幼细花点,形似天上的星星,因而称为“东星斑”,至于“东”字,是因为它产自中国东部的东沙群岛。豹纹鳃棘鲈头部细小,肉较多,而且颜色雪白。
物种学史
别称由来:豹纹鳃棘鲈身上布满白色的幼细花点,形似天上的星星,因而称为“东星斑”,至于“东”字,是因为它产自中国东部的东沙群岛。
词源:Plectropomus(属名)来源于希腊语“plektron”,意为“用来打击的东西,距”,以及希腊语“poma”,意为“覆盖物,鳃盖”。
形态特征
成鱼
背鳍棘(总数):7-8;背鳍软条(总数):10-12;臀鳍棘:3;臀鳍软条:8。该物种具有以下特征:背鳍Ⅷ,11;臀鳍Ⅲ,8;胸鳍条14-17(通常为16);侧线鳞片89-99,纵向系列112-127鳞片;眼眶间无嵌入鳞片;第一鳃弓上鳃耙发育良好,有1-3+6-10个;上下颌前端各有一对大犬齿,下颌侧面有1-4个大犬齿;身体呈长形,最大深度为标准体长的2.9-3.6倍;尾鳍截形至微凹;胸鳍为头长的2.0-2.3倍;腹鳍为头长的2.0-2.4倍;头部、身体和鳍上有许多蓝色斑点,背景色为红色、淡灰色或橄榄色至深棕色;体形比一般鳃棘鲈瘦长,头部细小。蓝色的眼睛中有乌黑的瞳仁,头部细小,肉较多,而且颜色雪白。尾鳍除角部外,后缘有狭窄的白色边缘。
幼鱼
幼鱼(<5厘米)身体上部2/3呈棕色,有散在的蓝色斑点,从眼睛到尾鳍基部有一条宽阔的白色条纹,下颌白色,身体侧面呈黄色。
栖息环境
豹纹鳃棘鲈主要栖息于珊瑚繁生的泻湖及深海的礁区,亦常出现于外礁斜坡,属暖水性岛礁鱼类。
分布范围
豹纹鳃棘鲈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区,包括日本南部、澳洲、斐济、中国台湾、中国海南沿海等海域。
生活习性
活动
豹纹鳃棘鲈有海底掘洞穴居的习性,喜欢夜间觅食,是广盐性的珊瑚礁鱼类,在盐度11-41%的海水中均可以生存;该鱼适宜水温为22-30℃,水温降至15℃以下则停止摄食、游动。
食性
豹纹鳃棘鲈为肉食性鱼类,生性凶猛,极为贪食,以鱼类为主要食物,偶捕食甲壳类。鱼苗全长3-4毫米时(3-5日龄),饵料以原生动物和小型轮虫为主;全长5-8毫米时(6-14日龄),以轮虫和桡足类幼体为食,以轮虫为主;全长9-15毫米时(15-19日龄),以轮虫和桡足类为食,以桡足类幼体为主;全长16-25毫米时(20-29日龄),以桡足类和蒙古裸腹蚤为主要饵料;全长26-30毫米时(30-35日龄),开始摄食鱼糜,也摄食桡足类和蒙古裸腹蚤。人工养殖条件下,以冰鲜杂鱼或配合饲料为饵料。
生长繁殖
成熟期
这是一种单雄性物种,但现已确认存在双雄性现象。在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地区观察到数百条鱼的聚集。性别比例和性模式的表达在地理上可能有所不同(Carter等2014)。在大堡礁,其年龄可达14-19岁,最大叉长约为65厘米(Ferreira和Russ 1994,DPI 2002),在菲律宾,其年龄可达18岁,体长约为55厘米,似乎生长速度更慢(Mamauag,1997)。初次成熟年龄为2-3岁,叉长为32-36厘米(Ferreira 1995),但在其他地方观察到成熟个体的叉长范围为20-25厘米(Samoilys 2000)。在菲律宾,性成熟发生在叉长约为38-39厘米时(Ferreira 1995,Adams等2000,WWF 2011,Palla等2012),雌性到雄性的性别转变发生在3-5岁,甚至可能更晚(Adams等2000,Craig等2011)。
求偶
雄性从后方接近1条或多条雌性,体色从深棕色变为棕白色,而中鳍边缘保持深色。当雄性靠近时,它会摆动背鳍和腹鳍,引发雌性的轻微侧向展示。雄性侧身翻滚,当腹部经过雌性时左右摇摆。整个过程持续15秒。
产卵
繁殖期进行短距离洄游,聚集于礁区产卵,受精卵为端黄卵,浮性,呈圆球形,直径800-850微米,有一个或数个小油球。初孵仔鱼全长1.6毫米左右,除头部和卵黄囊前部呈微褐色外,身体其余部位无色透明。卵黄囊呈椭圆形,长径0.8-0.9毫米,短径0.5-0.6毫米。圆形油球,位于卵黄囊后端。幼鱼底栖性,警觉性高,主要栖息于珊瑚碎屑堆。
人工养殖
豹纹鳃棘鲈人工养殖在中国台湾、香港地区迅猛发展,海南、广东、福建等南方沿海省份和少部分北方沿海地区也开始豹纹鳃棘鲈的人工养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在其分布范围的某些区域较为常见且数量丰富。在其整个分布范围内,产卵集群成为商业和休闲渔业的目标,并且在过去10到20年中,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捕捞压力不断增加,以满足以香港为中心的冷藏和活珊瑚礁鱼类贸易的需求。根据渔业数据,菲律宾已出现显著的种群下降。在澳大利亚,尽管在实施了几项减少对该物种捕捞努力的保护措施之前,也曾检测到种群下降,但根据种群评估,该物种的种群被认为是稳定或正在增加的。在其分布范围的其他地区,数据有限,但在存在大量捕捞努力的地区,种群下降很可能会发生。鉴于该物种的出口贸易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例如,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未来在澳大利亚以外的地区,种群下降可能会加剧或持续。未检测到全球范围内的种群下降接近近危或受威胁类别的阈值;因此,它被列为无危,同时强烈建议减少捕捞努力,并改善渔业监测和管理。保护产卵集群应被视为保护行动的优先事项。与上次评估相比,其保护状况的变化反映了对红色名录类别和标准的更好应用,以及对现有数据的更好理解。
该物种在未受捕捞影响的区域可能相当丰富,在澳大利亚记录的最高密度约为每公顷10条鱼,而在所罗门群岛、斐济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则相对自然稀少。根据线粒体数据(K. Ma未发表数据),该物种的种群表现出明显的亚群结构,东印度尼西亚与托雷斯海峡之间以及帕劳与大堡礁之间存在强烈的遗传差异。2015-2016年在所罗门群岛进行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观察到403条该物种的个体,其中55%尚未成熟,体长范围为18-74厘米,占石斑鱼捕获量的7.4%(K. Rhodes 2016年)。2005年在波纳佩进行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在1847条石斑鱼中只有5条该物种的个体,而在2015年,2969条石斑鱼中没有记录到该物种的个体(K. Rhodes 2016年)。已知在马来西亚沙巴有五个产卵聚集地(SCRFA 2003),其中四个在2001/2002年仍然存在,而一个由于氰化物捕鱼导致的珊瑚礁破坏而被根除。最新的粮农组织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全球捕获量一直在增加,2012-2013年约为20000吨。其中,香港进口的活鱼官方数据约为4000吨,尽管这被认为严重低估了贸易量,实际贸易量可能是其两倍;活鱼贸易占该物种全球贸易的很大一部分(ADMCF报告正在审查中)。国际贸易的主要来源国是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尽管马来西亚似乎也在出口大量该物种,而且在过去十年中,印度尼西亚Plectropomus属物种的捕获量增加了三倍。
在菲律宾的一些地区,该物种形成了一个针对活珊瑚礁鱼类出口市场的单一物种渔业。捕获量和出口数据显示,该渔业曾经规模庞大,但后来迅速下降(4年内下降了43%),平均鱼体大小也在下降,捕捞率似乎很低,死亡率估计很高(Padilla等2003)。此外,渔民调查发现,当鱼有卵时捕获的鱼更多,潜水员也注意到鱼会成群出现(SCRFA 2003);该渔业还针对未成熟的鱼,当大多数成熟的鱼消失后,通常会在浮动网箱中将未成熟的鱼养大到市场大小——这被称为“海水养殖”。根据2016年在巴拉望岛对渔民和渔业官员的访谈,过去十年左右,每日捕获量和鱼体大小大幅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每名渔民每天捕获几十千克市场大小的鱼,到最近只有几千克(Sadovy de Mitcheson 2016)。在巴拉望岛的哈特礁,该物种的密度非常低,与澳大利亚相比,至少低一个数量级(例如,在大堡礁,密度从每1000平方米2.6-9条鱼,到所罗门群岛、斐济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每1000平方米不到1条鱼)。初步的单位产量分析表明,过去十年中该物种被过度捕捞,尽管该模型存在一些不确定性(Yin 2014)。菲律宾渔业和水产资源局(BFAR)于1999年在港口实施了观察员计划。此后,除2000年外,每年都有记录该物种的捕获量。总体而言,该物种的捕获量在172至2400千克之间波动,直到2011年没有明显趋势,从2012年到2015年,捕获量增加到28100千克,然后在2016年下降到12000千克(BFAR-NFRDI 2017)。
该物种在大堡礁很常见,数量丰富,密度从每1000平方米3.5到9条鱼不等(Ayling和Ayling 1992,Ayling等2000)。根据标记重捕研究,估计在蜥蜴岛周围的礁石区域(面积为750,966平方米)内,该物种的数量在1890到2134条之间,相当于每1000平方米2.6条鱼(Zeller和Russ 2000,Samoilys和Carlos 2001)。2005年至2009年在四个地理上分离的岛屿群的浅水和深水地点进行的水下视频调查共观察到该物种的1542个个体,它出现在77%的摄像机部署中。尽管实施了针对石斑鱼的渔业限制,但在捕捞区域,该物种的相对数量在整个研究期间变化甚微。在禁止捕捞的区域,12%到32%的该物种个体大于合法保留的最小尺寸(45厘米总长度),而在开放捕捞的区域,6%到15%大于合法尺寸。最近在受保护和未受保护区域进行的水下调查表明,未受保护区域的密度为每公顷1.3到5.7条鱼,低于受保护区域的每公顷1.2到9条鱼(H. Choat 2016年私人通信)。
该物种在澳大利亚的商业渔业中被捕获,主要在大堡礁,占Plectropomus捕获量的至少80%(Samoilys等2002,Mapstone等2004)。自1989年以来收集的商业记录簿数据显示,大堡礁上Plectropomus物种的捕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有所增加,但由于2004年引入了1288吨的总允许捕获量,导致捕获量下降(Samoilys 2012)。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澳大利亚向香港出口该物种的活体数量有所增加,但此后有所下降。尽管有广泛的渔业和保护区控制(包括禁渔区、尺寸限制、部分聚集关闭和配额),但报告称大堡礁中部和南部的该物种数量显著下降(Ayling等2000)。大堡礁的一个主要产卵聚集地可能由于针对性捕捞而消失(Samoilys等2001,Samoilys 2012)。渔业中活跃商业船只数量增加了50%,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捕获率下降,以及GBRMPA认识到其分区不足且不具代表性,这些因素导致了2000年代初对立法的全面审查和修订。2004年,实施了三次为期9天的关闭,以保护产卵聚集地(Turnbull和Samoilys 1997)。非法捕捞被认为是导致该物种在封闭区域内部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Mclean等2011)。政府没有监测这些临时产卵关闭的效果,因此没有数据支持或反驳它们的有效性(Samoilys 2012)。关于这些关闭效果的研究表明,在2004年关闭的区域中,经过1.5到2年的保护,该物种的密度增加了1.7倍,而在仍然开放捕捞的区域中,密度和生物量略有下降(Evans等2006,Russ等2008)。根据大堡礁渔业的评估,从2004年到2015年,该物种的种群是稳定的(Leigh等2015)。对两个产卵聚集地的独立监测提供了一些证据,表明永久关闭维持了一个聚集地,而临时产卵关闭不足以保护另一个(M. Samoilys,B. Russell,Roelofs和Pears正在准备中)。在西澳大利亚,休闲渔业通过最小尺寸限制、袋数限制和区域关闭进行管理,不被认为被过度捕捞(Nardi等2004)。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深海豹纹鳃棘鲈多自然生长于100米以下的深海,污染少,生长时期长,在几十年上下,故其肉质相当有咬劲,营养价值更是其他海产品所不能比拟的,有滋补肝肾、延年益寿之功效。同时深海豹纹鳃棘鲈鱼肉容易消化,吸收率极高,有助于人脑及视力的发展。深海豹纹鳃棘鲈的鱼肉内含有二十几种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鱼皮的胶质层含有大量的“角鲨烯”成分,是特效美容元素;鱼骨内还有珍贵的“脑黄金”成分,能激活脑细胞,提高记忆力。延缓大脑老化。
观赏价值
因其色彩鲜艳,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关研究
关于豹纹鳃棘鲈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苗种繁育和工厂化养殖方面。2007年省级科技计划重点项目“豹纹鳃棘鲈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课题由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与漳州市前亭水产良种场共同承担。课题组在项目随后两年的实施过程中共培育出平均体长3.16厘米的豹纹鳃棘鲈苗种3批(合计45050尾),开发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豹纹鳃棘鲈人工育苗技术工艺。尤颖哲等初步探明豹纹鳃棘鲈的人工育苗中受精卵的运输与孵化、开口饵料的选择、育苗各期的日常管理、苗种的筛选分级、人工饵料的驯化等技术难题。王锐等通过2010年春在海南省水产研究所科研基地进行的豹纹鳃棘鲈苗种生产试验,共进行了5批次的豹纹鳃棘鲈水泥池大水体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在4-6月放卵,育苗的孵化率和成活率都比较高,是豹纹鳃棘鲈人工育苗的最佳时间,在3月初放卵容易受寒潮的影响,在6月下旬后放卵,因水温高,育苗难度增大。
豹纹鳃棘鲈主要在海南和广东沿海养殖,张欣等在天津利用工厂化养殖豹纹鳃棘鲈获得成功。北方养殖豹纹鳃棘鲈,以具备冬季加温条件、方便获得清洁海水的工业化养殖车间为宜。
Turner通过试验研究了水产业中豹纹鳃棘鲈的应激生理的影响因素。皮质醇、葡萄糖和乳酸盐是豹纹鳃棘鲈灵敏的生理干扰指示剂。温度迅速增加5℃并持续15分钟,通过检测血液皮质醇量的升高就能指示出鱼处于紧张状态;反之,降温对生理学参数测量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空气暴露(0分钟、2分钟、4 分钟、6分钟)在试验中也不能引起生理学参数的显著变化。这表明网捕和运输是试验结果中最大的应激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