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彝族乡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辖乡
东山彝族乡,隶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地处文山市东北部,东与追栗街镇相邻,南与开化街道相连,北、西与砚山县接壤,乡人民政府距文山市区10千米,行政区域面积158.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东山彝族乡户籍人口为10928人。
建置沿革
清朝时期,东山彝族乡境域属开化里。
清宣统二年(1910年),分属南区、北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后,分属云集镇、新平乡。
1950年,属中心区。
1951年,属第一区(红旗公社、攀枝花区)。
1966年,为前进公社。
1985年,改为东山区。
1988年,改东山彝族乡。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东山彝族乡辖前进、南林、合掌、荒寨4个村民委员会;下设67个村民小组。有43个自然村。
截至2020年6月,东山彝族乡辖4个行政村:前进村、荒寨村、合掌村、南林村;乡人民政府驻岔路坝。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山彝族乡 地处文山市东北部,东与追栗街镇相邻,南与开化街道相连,北、西与砚山县接壤,乡人民政府距文山市区10千米,行政区域面积158.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东山彝族乡地处云贵高原滇东部,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山大石头多,平地较少,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主要山脉有长冲山,境内最高点长冲山,海拔1710米最低点石头山,海拔1360米。
气候
东山彝族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大部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平均气温17.1℃,1月平均气温9.5℃,极端最低气温-1℃(1975年12月23日);7月平均气温20.5℃,极端最高气温31.7℃(1994年4月),最低月均气温7.2℃(1968年2月),最高月均气温22.8℃(1983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1.5℃,最大日较差21.5℃(1968年12月28日),生长期年平均356天,无霜期年平均309天,最长达320天,最短为27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19小时,年总辐射12.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268.5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2.1天,最多达173天(1964年)。极端年最大雨量1756.2毫米(1978年),极端年最少雨量1053.6毫米(1980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10月,8月最多。
自然灾害
东山彝族乡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风灾、旱灾、雷击等。冰雹、风灾年均发生1次,主要发生在5—8月。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发生在2009年8月—2011年5月,综合气象干旱达百年一遇。农作物受灾面积1.3万亩,粮食减产755吨;造成0.7万人、1.1万头(匹)大牲畜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1830万元。
自然资源
东山彝族乡境内地下矿藏有硫化锌、氧化铜、铝土矿等,其中铝土矿分布广,品位高,待开发。
2011年,东山彝族乡耕地面积1.6万亩;可利用林地面积900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东山彝族乡辖区总人口10253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99人,城镇化率1.9%,另有流动人口125人。总人口中,男性5542人,占54%,女性471人,占46%;14岁以下1009人,占9.84%;15—64岁8088人,占78.9%;65岁以上1156人,占11.27%。总人口中,以族为主,达7382人,占72%;苗族1622人,占16%,汉族1150人,占11.22%。
截至2017年末,东山彝族乡常住人口10626人。
截至2019年末,东山彝族乡户籍人口为10928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东山彝族乡财政总收入1539万元,比上年增长21.3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万元,比上年增长22%。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369万元,增值税95万元,企业所得税29.3万元,个人所得税0.0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05%、55.12%、17.15%、20.20%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1%,是1978年的200倍,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1.4%,实现税收4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0元。
2019年,东山彝族乡有工业企业5个,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5个。
农业
2011年,东山彝族乡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总产值8511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20.1%。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5030吨,其中玉米4238吨,水稻69吨,小麦492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甘蔗、三七、辣椒、生姜、烤烟等。2011年,花生种植面积3620亩,产量350吨;甘蔗种植面积3080亩,产量308吨;三七种植面积628亩,产量253吨;辣椒种植面积3200亩,产量435吨;生姜种植面积105亩,产量14吨;烤烟种植面积7400亩,产量925吨;蔬菜种植面积0.7万亩,产量0.05万吨,主要品种有京白菜、黄瓜、白菜、南瓜、洋花菜等,其中京白菜0.02万吨,黄瓜0.01万吨。
2011年,东山彝族乡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为主,生猪饲养量1.6万头,年末存栏1.1万头;牛饲养量6500头,年末存栏4743头;羊饲养量6000只,年末存栏3010只;家禽饲养量4.3万羽,上市家禽2.5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1563吨,其中猪肉1295吨,牛肉119吨,羊肉45吨;禽蛋8吨;畜牧业总产值2147万元。2011年末,累计造林900亩,经济林9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0.6万株,林木覆盖率52%。
商贸
2011年,东山彝族乡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233万元,比上年增长8.8%;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060万元,比上年增长9%。
金融
2011年,东山彝族乡各类存款余额7859万元,比上年增长35%;人均储蓄7704元;各项贷款余额2845万元,比上年增长25%。
邮政电信业
2011年,东山彝族乡业务收入30万元,全年电信业务收入40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东山彝族乡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163人,专任教师12人;小学1所,在校生87人,专任教师6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教育经费达0.0725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0.07亿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0.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14%、5.8%。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35%,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
2011年末,东山彝族乡有各类科技人才0.1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50人,经营管理人才50人,技能人才150人,农村实用人才650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东山彝族乡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室4个,各类图书室5个,藏书6800册;村级文化艺术团体6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63人,占全乡社会从业人员的1.8%。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东山彝族乡有卫生院1所;病床1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张,固定资产总值1035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2人,其中执业医师2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8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人、执业(助理)医师0.4人、注册护士0.8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0.4万人次,住院手术26台次,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295/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8.1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9095人,参合率95.02%;孕产妇死亡率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16.98‰、10.99‰、6.5‰。
社会保障
2011年,东山彝族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0户,人数73人,支出15.59万元,比上年增长8.6%;城市医疗救助1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73人次,共支出3万元,比上年增长6.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76户,人数880人,支出86.59万元,比上年增长9.5%;农村五保分散供养75人支出9.36万元,比上年增长8.2%;农村医疗救助3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955人次,共支出12万元,比上年增长8.5%;农村临时救济101人次,支出4.5万元,比上年增长8.5%。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050人,紧急转移安置25人,直接经济损失1350万元,救灾支出36万元,比上年增长5.8%。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8人,支出15.62万元,比上年增长10%。社会福利费5.7万元,比上年增长9.8%,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181人,参保率90%。
基础设施
2011年末,东山彝族乡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20千米,投递点1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0.26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800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0.2万件,征订报纸0.8万份、期刊0.2万册。电信网点1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00门,固定电话用户985户,比上年增加65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38.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移动电话用户1260户,比上年增加10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5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光缆线路总长达115千米,主干电缆达45对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900个,其中已占用端口总数250个,宽带接入用户250户,比上年增加55户。
交通运输
2011年,东山彝族乡已形成由公路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2011年,客运总量9.5万人次。有县乡(镇)级公路5条,总长110千米。建有客运站,日均发送26辆客车,日客运量230人次。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东山彝族乡因位于文山城东山后而得名。
民族风情
综述
东山彝族乡有彝族服饰(阿扎支系)、婚姻、弦子舞(三步弦)、霸王鞭等。
彝族服饰(阿扎支系)
男装:头戴小团貌和纱帕,上身穿订七对纽子对襟衣,下身穿比大腿宽两倍以上的扭挡裤,脚穿草鞋,腿绑布带;裤子,成人一般只穿一条,不论个头大小和高矮,裤挡要超过大腿两倍,裤脚长到脚到脚螺拐,颜色都是青一色。
女装:头包花帕子,上身穿面肩衣,下身穿大裤子,胸戴围腰,脖挎钮链,腰系小背带。脚穿大花鞋。帕子用布一尺五,其中头顶用粉兰、大红各三寸,剪成四丫逗拢,并用棉线缝好,用围全用青布或黑布,整块帕子四周边沿用丝线绣扎,帕子宽度要绣红、白、黄、绿、蓝等七色丝线,共绣一寸宽的六至八条,每条上要订上四至六朵丝线缨论。每论再订上一个银论,七色中间也要订满银论,共需九百多个。靠西部的帕头订三至上串芝麻铃,每串长四至五寸,帕尾除订用丝线做成的泡论外,还要订二十四至二十六个五寸长的丝线花球。围腰用布六尺,其中围腰心和四周要四尺五寸,腰带要一尺五寸,用丝线绣满龙凤图样和花朵,腰带长至脚弯。围腰链有单、双链,双链配制四至六个毫银吊上芝麻铃。小背带、用布五尺,颜色全用青色或黑色,缝制较为简单,无特色,既不绣花,也无银器,系在腰上,主要是遮盖腚部防冻及背小孩。大花鞋,绵布做,麻线勒底,鞋帮用丝线绣花,平日里不舍得穿,一般在逢年过节和喜庆日子才能见到。
彝族妇女的穿着比男子讲究,特别是青年妇女穿上新衣服,包上新帕子,带上围腰,左右手指戴上七八个银戒指,那么人才一般的也变成了美女,好的更是锦上添花。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的普及,服饰已向多样式发展,特别是年轻一辈已向汉式,现代方向发展。
婚俗彝族的婚姻,很早就实行一夫一妻制,子女成婚后即自立门户。旧社会的婚烟习俗,绝大多数是父母包办,走媒订亲。但许多村寨通过跳弦自由恋爱谈成的也不少见。旧社会的阿扎婚姻,一般青年男女在十四五岁订亲,十六七岁结婚,要经过走媒、烧香、传槟榔、接亲四个过程,订亲到结婚需两、三年时间。
三步弦、霸王鞭舞
传统的舞踏有弦子舞(三步弦)、霸王鞭等,彝族的节日,阿扎除汉族相同外,对民族节日历来都很重视,办得热烈、兴旺。全年十二个月,除终、腊月为接亲办喜事的月份外,每月至少有一个节日,加上做会、祭龙,节日更多了。在众多的节日中,尤以春节、火把节最为隆重、活跃。其次是端午节、牛王会。在节日里,男女都穿着盛装,唱、跳、吹、弹,狂欢举舞。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彝族同胞的村村寨寨集在各自的村寨欢度民族传统节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8 00:23
目录
概述
建置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