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街是位于陕西省
西安市的一条长街,西起
钟楼,东至
长乐门(东门),因在钟楼之东而得名。是以钟楼为中心辐射的四条大街中最长的一条。
东大街,西起钟楼,东至长乐门(东门),因在钟楼之东而得名。它是以钟楼为中心辐射的四条大街中最长的一条。东大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这条大街的变迁过程,可以说是西安城市发展史的缩影。
隋开皇二年(582年)文帝建造大兴城时,这条街是通过
新建的子城东城墙中门的大街,由于其位于皇城东墙南门景风门内外两侧,所以被命名为景风门街,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唐朝末年,先是黄巢起事,后是连年混战,长安城被焚掠破坏,满目疮痍。城大人稀的长安城不利于防守。为适应军事上防守的需要,当时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对长安城进行改筑,放弃了破败不堪的外郭城和宫城,重修皇城,称为新城,即五代、宋、元的长安城。新城东西两侧筑万年、长安两个县城,成为母子三城拱卫之形制,此街分为城内外两段。缩建后的新城东门仅留了一个景风门,作为新城的东大门。城内至元代仍称景风门街。
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把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第一次在历史中出现。随后,明太祖将次子朱樉封为秦王,镇守西安。同时下令在西安营建规模庞大的秦王府并扩建西安城,其中拆景风门东移1300米建东门,始统名东门大街。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东大街600年历史。到了清朝顺治年间,因明秦王府萧墙改筑满城(供满族人居住),此街被称为顺城街。
1911年10月22日,西安革命党人最先响应武昌首义,满城被战火焚毁。革命领导人张凤翙任陕西省大都督。他凭借官府的力量,利用拆毁满城残余房屋的木料和拆除满城南墙的砖,对东大街进行了较大整修。这次整修有两大特点:一是仿照日本街市木结构房屋的样式(因他早年曾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在东大街两边修建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供出售或出租,有的是下店上库或前店后家。这些楼房的高低尺寸和南北距离,都基本一致,各十字路口的屋角,都是传统的中式飞檐。二是门面每9间为一组,整齐划一。每户之间都有火檐墙(防止一家失火,殃及邻家的一种高出屋檐的砖墙,即防火墙),沿着火檐墙,在各商户之间屋檐下顺势搭出来形成的走廊,又起到了遮风挡雨的功效;同时,火檐墙的下方,每组房相隔处均砌有一圆顶形门洞,也让各个商户的走廊连成一体,便于顾客行走。最令人称道的是,人们在这沿街凸出来的火檐墙壁上端修砌出各种上大下小、形状各异的装饰砖雕,其雕工精致,修饰华美,既有幽兰绽放,也有祥云飘浮,成为街头一景。然而,让人惋惜的是,随着城市变迁和改造,这些火檐墙已荡然无存。
2008年年初,西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东大街进行综合整治改造,由
碑林区政府具体组织实施。为此,碑林区委、区政府将东大街综合改造纳入到2008年碑林区八个重大项目之一,改造后的东大街将成为西安一条文化底蕴深厚、建设风格独特、商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将成为现代城市中最具活力、最具魅力、最具人气的经济细胞聚合体,成为
西部商业的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