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山
河西走廊南北两侧的山体
河西走廊南北两侧皆是大山,南侧的祁连群峰绵延千里,北侧的山脉则随地段变化而各有其名:张掖境内叫合黎山,东边山丹境内叫龙首山,再向西又名马鬃山。走廊北侧最高峰在合黎山东端,海拔达三千多米,因位于张掖的东北方向,当地称之为东大山。
人文历史
在大西北的自然环境中,东大山可说是一座奇山,这山上树木繁茂,多有珍禽异兽,风光绮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西汉王朝和匈奴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争夺。
西汉时期,大将军霍去病把匈奴逐出河西后,汉王朝在河西走廊设置郡县。但汉宣帝刘询把合黎山以北很大一片土地划给了匈奴。这在《汉书·匈奴传》中有过记载: “从长城以北,匈奴有之。”所以长城以北的地区仍归匈奴控制。从地形上看,匈奴所控制的地盘犬牙交错伸进了汉朝的版图,史称“斗地”。为了对付这块“斗地”上的匈奴,西汉不得不在合黎山周围设立三个都尉,分别叫作日勒都尉(今山丹县东南)、番和都尉(今永昌县之西)、居延都尉(今额济纳黑城),有士卒数百人,日夜守望巡逻。西汉曾多次想夺回合黎山,而匈奴乌珠留单于始终不肯放弃。
匈奴为什么特别看重合黎山呢?因为这地方是匈奴的军事工场。合黎山上有一种栎树,木质特别坚硬,匈奴就用此木做弓箭和车辆。《汉书·匈奴传》载: “匈奴有斗人汉地,值张掖郡,生奇材木,箭杆就羽。” 《甘州府志》中也有相应的记载: “此山今府北合黎山也。”
河西走廊北侧的山多为荒山秃岭,寸草不生。东大山上则松柏参天,丛灌密布,四时景色变幻无常,仙姿万千。 “东山烟雾”为有名的“甘州八景”之一,历代有不少诗人游览东大山之后,写有美丽的诗篇。明代诗人郭绅这样描绘东山美景:
边境名山势插天,二三幽洞几千年。
半山滴翠深秋雨,一壑苍摇薄暮烟。
室有金容仙迹古,门无玉钥藓苔鲜。
鸟声花影皆佳致,留与诗人味百篇。
东大山如梦如幻的奇异景色,曾引起许多古人来此寻仙问道,最有名的当数老子了。甘州地方志书皆有记载: “老子骑青牛人流沙,不知所终。”这里所说的“流沙”,指的就是张掖之北的沙漠。传说老子避世,来到东山,见这里林峦奇秀,山崖间石窟挂壁,峰顶松柏葱茏,晨云晓露,流泉花溪,好一处世外仙山,便隐居于此,再不出山,后来就在山中化作巨石,永伫于高山之峰顶。这神奇的传说和志书的记载互为印证,可想老子确实到过张掖。东大山顶至今有老子当年的“谈经宫”,俗称“老君洞”。洞口并不甚大,但洞内别有天地,渐人渐阔,可容百人之众,洞壁上有老君的塑像。“甘州八景”之又一景“流沙仙踪”,便是由此而出。
东大山中有一名寺,叫东山寺。这寺建在山势豁然开阔之处,寺前绿树成荫,山花尽意点染,为晋代学者郭璃、郭荷隐居处。郭瑀是甘肃秦安人,史书说他“明究群籍,特善史书”。但他淡泊仕途,不应州郡之命,甘做山野布衣,便隐居于东山寺结庐讲学,偕同弟子郭璃(敦煌人),为东大山的历史文化积淀增添了浓浓的一笔。
清代诗人任万年曾为东山寺题诗,曰《东山古刹》:
多年古寺创山隈,松柏葱茏傍雪开。
挂壁晴霞遮梵刹,漫天晓露湿苍苔。
流泉滚滚穿花径,野树离离护石台。
老子谈经宫在顶,四时唯见瑞云来。
明清时期,东山寺南北两寺共有大小庙宇数十座。北寺有涧水潺绕的灵宫殿和傍山而筑的真武阁,阁内端坐着老子的塑像;南寺楼阁层叠,最为巍峨的观音殿内塑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与观音殿相对,又有七座呈“斗”状排列的庙宇隐现于山谷间,名曰“北斗七星庙”。
随着岁月的风烟飘逝,今日东大山中已无昔日宏丽景观,虽东山寺殿宇尚在,但那些装点山景的层叠楼阁已难觅旧迹了。
现状
而今的东大山,为张掖境内有名的自然保护区。这山耸立云天,绵延百里,层峦迭峰,重谷回合,溪流飞溅,林茂草密,是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据查,东大山中有各类动物一百七十多种,列入国家一、二、三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雪豹、盘羊、马鹿、岩羊、豹猫、鹅喉羚、石兔、猞猁等。山上的树木多为云杉、圆柏、山杨、高山柳,各种灌木更是竞相生长,为多姿的大山挥洒着无尽的绿色。
东大山奇异的山景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已成为河西走廊一处独具风韵的风景名胜。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1-28 12:00
目录
概述
人文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