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塍镇,隶属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地处
临海市北部,东邻三门县
花桥镇,南与
小芝镇、
邵家渡街道接壤,西南与
大田街道毗连,西北与
汇溪镇相接,北、东北连接三门县
横渡镇,行政区域面积16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东塍镇户籍人口为65088人。
历史沿革
宋代时期,属安乐乡。
元代时期,分属一都、二都、三都、四都。
清代时期,复属安乐乡。
民国时期,属东塍区东塍乡。
1950年12月,设立东塍区。
1956年,并入大田区,由东塍、洋渡、溪东、岩潭和中路组成东塍乡。
1958年,改称大田公社东塍管理区。
1961年,与洋渡管理区合并成立东塍公社。
1983年10月,改称东塍乡。
1984年9月,设立东塍镇。
1992年,为市直属镇;同年5月,东鲁乡、下安乡并入东塍镇。
2001年12月,康岭乡并入东塍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东塍镇辖63个行政村:下街、中街、上街、格溪沈、大房、勤勇、绚珠、庙西、西洋头、后杨、前徐、双宅、竹岙、王加山、小岭村、桐坑、前岩、隔溪、里冬、洞桥、后山金、大路头、下晏、琅坑岭脚、沙溪下、岭头、泄下、东溪单、千洋、能仁、东山陈、白箬、泄上、东卢、胡岙、屈家、西楼、黄桥、西高、岩二、乌墩、西路、康西、康一、康二、康三、水岙、坦头、上岭、洪桥、潘东岙、娄村、长坦、岭根、金坑、分水岭、前四庄、洋林、潘山周、上山潘麻山、呈歧、卢周;下设857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东塍镇辖33个行政村:下街村、勤勇村、大房村、绚珠村、庙西村、中街村、上街村、格溪沈村、西洋头村、后杨村、前徐村、双宅村、竹岙村、屈家村、岩二村、康谷村、金坑村、呈岐村、康西村、白箬村、胡东村、灯城村、楼桥村、东溪单村、隔溪村、洞桥村、下晏村、麻山村、岭根村、康功村、广宁村、广福村、桐坑村,镇人民政府驻中街村川津路375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塍镇地处
临海市北部,东邻三门县
花桥镇,南与
小芝镇、
邵家渡街道接壤,西南与
大田街道毗连,西北与
汇溪镇相接,北、东北连接三门县
横渡镇,行政区域面积165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2011年,东塍镇有耕地面积3.3万亩,林地面积18.3万亩。
人口
2011年末,东塍镇总人口6492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8479人,城镇化率43.9%。另有流动人口12100人。总人口中,男性33639人,占51.8%;女性31289人,占48.2%;14岁以下10731人,占16.5%;15—64岁44068人,占67.9%;65岁以上10129人,占15.6%。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63661人,占98.0%;有苗、土家、侗、白等23个少数民族,共1267人,占2.0%。其中苗族389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0.7%;土家族256人,占20.2%;侗族189人,占14.9%;白族162人,占12.8%。2011年,人口出生率9.5‰,人口死亡率6.8‰,人口自然增长率2.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94人。
截至2019年末,东塍镇户籍人口为65088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东塍镇完成财政总收入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60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完成营业税1000万元,增值税3000万元,企业所得税200万元,个人所得税30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30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56元。
2019年,东塍镇有工业企业579个,其中规模以上48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9个。
农业
2011年,东塍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2.3%。
2011年,东塍镇生产粮食1.45万吨,其中水稻8405吨,小麦2116吨。油菜种植面积0.3万亩,产量401吨。
2011年,东塍镇生猪饲养量5.2万头,家禽饲养量6.0万羽。生产肉类2455吨,其中猪肉2348吨,牛肉79吨,羊肉28吨;禽蛋567吨,鲜奶5.3吨;畜牧业总产值599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5%。
2011年,东塍镇水果种植面积1.48万亩,产量8292吨,其中柑橘5697吨,西瓜1813吨。
工业
2011年,东塍镇工业总产值达到57.97亿元,比上年增长9.8%,工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59.8%。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7.21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9家,实现工业增加值5.56亿元,比上年增长8.6%。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9家。
商业外贸
2011年末,东塍镇有商业网点264个。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6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50亿元,比上年增长6.8%。2011年,出口1.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主要产品有休闲用品、彩灯2类2个产品,销往12个国家和地区。
金融业
2011年,东塍镇各类存款余额4.9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6亿元。
邮电业
2011年,东塍镇邮政业务收入259万元。电信业务收入72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东塍镇有幼儿园26所,在园幼儿806人,专任教师65人;小学7所,在校生4094人,专任教师19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386人,专任教师17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0.57亿元,比上年增长4.7%;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0.44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22.5%。
文化事业
2011年末,东塍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63个;公共图书室63个,藏书7.6万册。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东塍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个,病床18张,固定资产总值587万元。专业卫生人员50人,其中执业医师14人,执业助理医师26人,注册护士10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9.3万人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64万人,参合率73.1%。
社会保障
2011年,东塍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62户,人数739人,支出137.20万元,比上年增长37.7%,月人均155元,比上年增长40.4%;农村五保集中供养42人,支出23.2万元;农村医疗救助47人,支出13.11万元;临时救助89人,支出13.12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22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83.00万元。敬老院1家,床位80张。社区服务中心33个。2011年末,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19万人,参保率34.4%。
邮政电信
2011年末,东塍镇有邮政网点2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63千米,乡村通邮率100%。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2个。固定电话用户6074户,移动电话用户3400户,宽带接入用户3820户。
基础设施
2011年末,东塍镇有铺设干线水管13千米,年工业用水580万吨、生活用水314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96.0%;排水管道21.44千米,污水治理工程8项,日污水处理能力1500吨。
2011年末,东塍镇拥有35千伏变电所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20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2条,总长度18千米,用电负荷2.8万千瓦。年售电量累计完成1.47亿千瓦时。
2011年末,东塍镇有公园1个,公园面积10公顷,园林绿地面积63.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47.3公顷,绿化覆盖率18.6%。
交通运输
2011年,东塍镇有铁路甬台温线过境,境内长5千米。沈海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1.2千米,双向4车道,有临海北1个出口。大路线省道过境,境内长22千米。县乡(镇)级公路7条,总长118千米。
历史文化
东塍镇因地处大田平原之东,地势略高于大田,似田塍,故得名。
风景名胜
桐坑位于东塍镇东南约10里,自然景观有岩、瀑、洞三景。岩主要是高岩头,高约百来米,四周空旷,奇岩怪石丛生,有仙人桥墩,仙人灶,浮岩等景观。
广福寺始建于唐元和六年(811年),为僧重济所创,旧名“资瑞”。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增建;宋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塑像;宋
景佑元年(1034年)造浴室;宋景佑二年(1035年)立忏堂;宋庆历八年(1048年)建僧堂、山门、罗汉堂,并立僧舍七十间,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改今额,此后,屡建屡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废,清康熙九年(1670年),僧涵霖重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住持僧世安重建金刚殿,民国时,有僧人英参住持修缮,现为临海市佛教保留场所。广福寺有大雄宝殿三间、金刚殿五间、方丈楼七间、净玉堂十一间和西厢房七间。
水阁堂始建于南宋
咸淳年间(1265年—1274年),历代兴废修缮情况不详,仅知清光绪中(1875年—1908年)曾重修。今存建筑为两个完整院落,东向,依次为门房、戏台、前殿、穿房、两厢与大雄宝殿。门房平面五开间,建筑面积83·5平方米。2003年月12月5日,
临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临海文物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人物
周至柔(1899年10月28日—1986年8月29日),原名百福,浙江临海人,民国八年(1919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学习,民国十一年(1922年)毕业。民国十三年(1924 年)到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队,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二十年(1931年)起,先后任第十八军第十四师副师长、师长、第十八军副军长,率部参加对中央红军的第三、第四次“ 围剿” 作战。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所部在草台岗遭受红军沉重打击,离职赴欧美考察空军教育。1949年全国大陆解放前夕逃往台湾。1986年8月在台北病死。
王文庆(1882—1925年),初名军,字文卿,后改文庆。为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时就读于临海东湖书院。后游学日本,毕业于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回国,奔走于绍、金、衢诸府县,秘密联络会党;同年冬,同盟会准备在湘赣交界的萍乡、浏阳、
醴陵等地起义,并派王文庆返浙,与秋瑾一起组织浙江会党配合响应。湖南提前起义,浙江计划泄露,王文庆被迫再次出走日本。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王文庆与
陶成章、
龚宝铨等相继回国,在上海重新积蓄革命力量。
徐锡麟、秋瑾被杀害后,王文庆亦遭通缉,与陶成章亡命南洋,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王文庆应孙中山之召,南下广州组织策动粤浙两军联合“护法”,并当选为护法国会参议院议员。民国十四年(1925年)2月3日,病逝于上海,年仅43岁。
屈映光(1883—1973年),字文六,
临海县(今
临海市)东塍镇人。青年时在临海县城求学,结识
杨镇毅、
杨哲商、
王文庆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赴杭州就读于赤城公学,加入光复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夏间,随杨镇毅回临海创办耀梓学堂,以响应
绍兴大通学堂光复活动。先后充安徽
督练公所书记、台州印山商业学校监督、
安徽陆军测绘学堂教习。清宣统元年(1909年)至上海,创办《风雨报》。清宣统三年(1911年)冬,江浙联军会攻南京,任浙军兵站总参议。复以浙军代表身份赴武昌援鄂。旋任浙江代表,与十六省代表齐集南京,筹组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荣誉称号
2021年9月,东塍镇入选“2021年全国千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