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东坡书院,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蜀山南麓,属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买田筑室于蜀山南麓,拟终老阳羡,这便是“东坡草堂”,之后又扩建成“东坡别墅”。元代在原址上建起“东坡祠堂”,后又废为僧舍。明弘治十三年,工部侍郎、宜兴人沈晖在此重建“东坡书院”,作为文人学士例行集合、缅怀先贤之所。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多次修缮、扩建。咸丰年间,书院被焚。光绪八年,当地二十四家望族合资重建“东坡书院”,作为宜兴东南八乡培养人才之地。光绪三十二年,废除科举,改为“东坡高等小学堂”后为“东坡小学”所在地。
书院简介
东坡书院,又称“东坡祠堂”、“蜀山书院”,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蜀山村。现为
东坡小学。始建于北宋,已有85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3656平方米。2002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
元丰七年(1084)九月,苏东坡至宜兴,对
阳羡山水怀有眷恋之情,曾有“买一园,种桔300棵,以度晚年”之愿。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东坡讲学处建造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与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苏东坡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才华横溢,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日臻发展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尤其散文,为世人称道,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历史沿革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四次到宜兴观赏溪山名胜,阳羡的溪山秀美,人情淳朴敦厚,使他留下了“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的诗句。
元丰七年(1084),苏轼买田筑室于蜀山南麓,拟终老阳羡,这便是“东坡草堂”,后又扩建成“东坡别墅”。
元代在原址重建“东坡草堂”,后废为僧舍。明弘治十三年(1500),工部侍郎、宜兴人沈晖出资购地三十余亩,在原东坡祠堂的基础上,建造了一座颇具规模的东坡书院,其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多次修缮、扩建。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驻宜兴时,书院大部分建筑被焚毁。
光绪八年(1882),当地24家族合资重建“东坡书院”,作为宜兴东南八乡培养人才之地。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改为“东坡高等学堂”。原来书院大门悬有清代翰林唐文治书写的“东坡学校”匾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东坡小学”所在地,1989年,“东坡小学”迁出。
建筑格局
东坡书院面南座北,共有建筑四进。南眺太湖,背依蜀山,环境清幽,通面阔26.8米,进深93米。大门口匾额“东坡书院”,为现代著名书法家舒同所书。
第一进门厅。进入书院,一条30余米长的砖砌甬道,甬道东侧为石牛池,池内卧天然太湖石石牛一对。门厅前为长方形泮池,上设青石小拱桥一座,四周饰似荷花栏板及狮子、莲瓣纹柱头,制作十分精巧。跨过泮池,便是第一进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七檩,其中正中一间为门厅,设将军门一座。
第二进飨堂。走过石板小院,为东坡书院的第二进,亦为面阔七间。其中正厅三间,称飨堂,体制宏伟,原供奉有东坡先生的神座。其梁枋上雕刻有人物、云鹤、卷草等图案,朱漆贴金,工艺精致。厅内上方悬清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周家楣手书“东坡买田处”、清浙江巡抚任筱园书“讲堂”及清道光时江宁布政使杨能格书的“似蜀堂”三匾。正厅东侧为两间二层楼。正厅西侧两间称“湖山拱秀”厅,其匾原为清道光年间浙江巡抚任筱园所书,现已不存。院内西墙上开一腰门通往西侧碑院,碑院系2002年新建,其中碑廊内存有《重刻蜀山草堂记》、《苏文忠公祠堂记》、《苏文忠公蜀山书院记》、《重修苏文忠公蜀山书院碑记》等明清碑刻二十余方。
第三进讲堂。面阔七间,较前两进地势高出数级。其中正厅三间,进深9檩,其梁上均雕饰有卷草纹和镂空的云板,两边墙裙以青砖驳面,建筑结构古朴深厚。正厅东西各有耳房两间。院内有东西厢房,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七檩。
第四进望湖楼。为二层楼建筑,面阔七间,早年因失火被焚,2003年重建,这座依山而筑的两层楼房,登楼远眺,隐约可见太湖烟波,因而定名“望湖楼”。 楼上原为学子寝室,楼下为膳房。楼后为新开辟的“橘园”。
东坡书院建筑整体风貌保存十分完整,历史沿革脉络清晰,对研究江南地区书院的发展及其建筑特色有重要的价值。
重修书院
2002年,丁蜀镇人民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和民间募捐等形式,筹资400余万元,历时两年对东坡书院进行整体修缮,并收集陈列苏东坡有关史料实物,向社会开放,现由丁蜀镇文化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