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园草堂图》是明代画家
谢缙为好友
杜琼所作的纸本设色画,现收藏于
浙江省博物馆。
画作内容
此图描绘的是杜甫在成都草堂会友论诗的生活情景。画面上峰峦巍峨,松林茂密,板桥卧波,草堂隐现。
该画画幅左上方有作者题自作诗一首:“旧业成都万里桥,百花潭北草堂遥。门无县吏催租税,座有邻翁慰寂寥。松影满庭闲白日,茶烟绕榻飏清飙。酷怜杜甫成诗史,翻笑杨雄作解嘲。用嘉少陵裔也,文雅不凡也,攻诗画,知仆远归来,需俗笔,复赘鄙诗云。永乐戊戌岁上巳日葵丘谢缙识。”
钤起首白文长方印“葵邱”。款下钤朱文方印“孔昭”、白文方印“淡中有味”。画本幅右上部钤朱白间文印“畸园秘笈”、右下部钤朱文椭圆印“真赏”。右下角钤白文方印“杜用嘉印”、朱白间文印“畸园秘笈”。左下角钤白文方印“陈遹声印”、白文方印“畸园珍藏”。
创作背景
明初画家慑于统治者思想控制的严苛,多数画家追钟南宋画院刘、李、马、夏的传统,而谢缙直接师法山水画家赵原,且不拘成法,博采众览,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赵原“应对失旨”被诛,而他自己本来以绘事贡京师,最后也因罪被放归。但他似乎还是心有未甘,照旧以他的画,以他的画题来指桑骂槐,影射时事。这就使他的作品不免带有政治色彩。推测他的这幅画正是京师(今南京)放归后在吴中创作的。据该图自题,该图创作于永乐戊戌年(公元1418年),是谢缙晚年的作品。
自题中所谓“用嘉”,指明初画家杜琼,字用嘉,号东原耕者,为吴中名士,与谢缙友善。杜琼系杜甫后裔,因此谢缙画了成都百花潭边的杜甫草堂赠他。
艺术鉴赏
主题
谢缙师法王蒙、赵原,此图主要取王蒙法,写似拳石的山岭高耸,远山隐显;岭下峰回路转,树林苍盛,在高大的松树中,透露出一舍草堂庭院,主人似与访者交谈诗文。明代文人画家多作此类意境,反映出明代文人居士喜好避世隐居的心理。
图绘松林中一处院落,草堂上两高士对坐清谈;院外溪畔,有两高士拄杖,侍童携琴,正下桥而来。如此“松影满庭闲白日,茶烟绕榻飏清飙”“门无县吏催租税,座有邻翁慰寂寥”的情景,正是元代文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般的隐逸生活。元代士人社会地位低下,有才华,有抱负,却无施展的机会,于是只得寄情于诗文书画。而水墨、淡彩的南宗山水画,似乎最适合寄托他们心中“天人合一”“平淡天真”的情思。
构图
此图采用王蒙惯用的“长松高岭”式构图,下半部土岗上长松数棵,树身挺拔、枝干穿插、松叶茂密,透过枝叶的空隙,可以看见后面的草堂。上半部是形如阵云、向上突起的山岭,山头是王蒙式的拳头状。画面皴、擦、点,用笔繁密,但笔意粗犷,已更多赵原山水中简率旷达的意趣,与王蒙的粗笔与细笔并用,秃笔擦、点与尖笔勾、皴兼施的绘画风格已大不一样,却也顺应了元末绘画趋向简率的大势。此作,在山石上普染极淡的赭色,仅在树身上着深赭色、在草堂中一士人衣上着朱砂色,幽闲雅致,依然是元画风范。
名家点评
当代书画家
陈振濂:《东园草堂图》是影射的作品,当然不是抽象的笔墨形式,解索卷云、皴法新奇。其画风并无明初师法马、夏北派险劲之笔,却俨然是滋润的元人遗风,丘壑森然,走的似是繁密的黄鹤山樵一路。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副教授张长虹:全幅一气呵成,取高远之意,又有萧散之韵。用墨浓淡适宜,着色清淡可人,惟用笔粗悍浑圆,稍觉板滞,比之王蒙之细密秀润、清气外逸来,毕竟稍逊了一筹,然亦不愧为明初高手。
历史传承
清末,此图曾为诸暨人陈遹声收藏。陈遹声为清光绪十二年进士,授编修,出为松江知府,颇有政绩。得图后精心重裱,并题跋于绫边,后流入他人手中。1953年,浙江省博物馆的书画鉴定专家黄涌泉先生下乡时,在诸暨一农家的蚊帐顶上发现此图,上面积满了陈年的灰尘。如若遭遇虫咬、鼠啮,后果不堪设想。后经其多方奔走、呼吁,最终以诸暨枫桥区的名义捐献给了浙江省博物馆。
重要展览
2019年10月—12月,浙江博物馆将在浙博武林馆区三层书画厅举办“幽居与雅集——历代人物、山水画中的文士生活”展览,《东园草堂图》将在其中展出。
作者简介
谢缙,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缙,一作晋,字孔昭,号叠山、兰庭生、深翠道人,晚年称蔡丘翁,吴(今江苏苏州)人,寓居金陵二十余年。山水师王蒙、赵原,造诣既精,得其渺远深意。为永乐、宣德(1423~1435)间吴门画派名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