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园图
明代文徵明创作绢本设色画
《东园图》是明代画家文徵明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图绘东园内叠有峰嶂,川泽相通,灵岩怪石环列前后,奇花异草郁郁葱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与徐氏友善的时贤名士雅集于东园之中,或谈诗论文,或品茗抚琴,或宴乐弈棋,或赏玩书画,其乐融融,快意畅然。
图之引首有徐霖隶书“东园雅集”四字。画面右上端有篆书“东园图”三字,画尾有款“嘉靖庚寅秋徵明制”,下钤“ 停云”、“玉兰堂印”、“徵仲”等印四方。卷后尾纸上有湛若水楷书《东园记》和陈沂行书《太府园讌游记》二则。
创作背景
东园,原名太府园,是明代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府第,因地处南京聚宝门内城之东,故又名东园。与徐氏友善的时贤常聚会园中,品茗弈棋,谈诗论文,赏玩书画,其乐融融。根据卷后《太府园讌游记》,嘉靖六年(1527年),一时仕宦名流齐集于东园为陈沂饯行。次年,陈氏撰文以记其盛。嘉靖九年(1530),时年61岁的文徵明以东园雅士宴饮游乐为题材绘制了《东园图》,描述了东园美景与东园雅集的场景。
文徵明创作《东园图》的初衷,应与魏晋以来其所秉持的文人情怀密切相关。一方面,文徵明将自己创作的图卷作为礼物赠送给东园主人,亦想以此巩固自己的社会交游网络,毕竟能与徐氏后人保持密切的交往,是其自京师乞归苏州之后,在江南一带扩大社会影响、执掌文坛牛耳的必要途径;但另一方面,以书画的形式表现私家园林中的雅集活动,也自然流露出一种较为私密的隐逸情怀,这也正是东园的交往空间所赋予的文化象征内涵。
艺术鉴赏
主题
画面园门入口古树参天,郁郁葱葱,交相掩映着“心远堂”,堂中数人正在展玩书画,门前小径尚有两位姗姗来迟者,童仆劳作于堂前院后,正是一派文人雅集的悠闲场面,亦足见东园主人徐天赐的好客之风。堂后有一方水池,与王世贞的记载相吻合,池中“山址潋滟”,与山石、亭台、楼榭相互掩映,池边远处则是一片修篁翠竹,身入其中宛若行走在青纱帐中。画面虽有设色,却营造出了明代文人生活的清虚澹然。
整幅画卷气韵生动迷人,格调清新恬幽,画面灵秀雅丽,充溢着闲适安逸的文人意趣,毫无工匠俗气,可谓笔精墨妙、情景交融,十分赏心悦目。画家以富于抒情的丹青笔触,为人们展示出昔日文人心中的理想境地。《东园图》画卷可见,世俗享乐与神采意趣,也是文徵明晚年精神世界和内在性灵的真实流露,这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文人悠然隐居、纵情山水的生活情操。
技法
《东园图》画卷是以散点透视法构置图像,布景疏密有致、巧妙得当;运笔入画以中锋为主,兼施侧锋,笔墨古拙秀润;线条细劲连绵,图景勾写细谨。以浅绛、藤黄、花青、石绿、朱红、胭脂等填色敷染,精工细致入微,色彩变化丰富又不失淡雅之致,而且相互和谐统一,画家还用点苔提神。
画上景物多用空勾填色。墨线细劲连绵,笔意古拙,赋色清丽秀逸,晕染精细,正如王原祁所言:“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
研究价值
《东园图》有幸成为后人领略明代园林艺术生活的重要遗产,也许它并非一幅西方审美意义上的写实主义绘画,但却留下了宝贵的视觉资料,让人们得以在笔墨的流转飞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人私家园林的风采。《东园图》亦能为当代的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参照。
重要展览
2017年9月—10月,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东园图》在该展览的第一期中展出。
作者简介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江苏长洲(今苏州吴县)人。他出身仕宦之家,天资不算聪颖,但学习十分勤勉。早年攻诗文书画,师从吴宽、李应祯、沈周等。文徵明的仕途不太顺利,屡次科考不中。直到54岁时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才得以直接入吏部参加考核,授翰林待诏一职。此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购求其书画的人很多,他本人却不免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徵明心中悒悒不乐,三年中三次上书请辞才获批准。57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以翰墨自娱,无意仕进。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是被人称为“四绝”的全才。他擅画山水、人物、花卉、兰竹,尤以山水著称。山水得沈周指导,学习宋元诸家,主要表现文人生活题材。他的山水画有“粗笔”“细笔”两种风貌,人称“粗文”和“细文”。但细笔是其主要风貌,最具特色。
参考资料
【文徵明东园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4 08:18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