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回舍镇,隶属于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地处
平山县东南部,东与
平山镇为邻,南与井陉县交界,西连温塘镇,北接大吾乡,行政区域面积77.12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1949年,属平山县回舍区。
1954年3月,成立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
1956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属回舍公社。
1961年6月,分设为东回舍、西回舍公社。
1971年1月,设回舍片。
1983年,改为东回舍乡。
1985年2月,撤乡,置东回舍镇。
1988年,撤区并乡,东回舍乡、西回舍乡合并为东回舍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东回舍镇辖37个行政村:东回舍、南望楼、洼里、南庄、东望楼、北望楼、张齐、王家庄、中郭苏、东郭苏、孟耳庄、封城、曹家庄、南坡庄、郜家庄、白塔坡、西回舍、西郭苏、西岗、南水、北水、北沟、北西庄、河西、东苏庄、西苏庄、侯家庄、柴庄、东庄、屯头、四角坑、胡家庄、张家庄、新柏坡、洪子店、西黄泥、新升,下设9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东回舍镇辖37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孟耳庄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回舍镇地处
平山县东南部,东与
平山镇为邻,南与井陉县交界,西连温塘镇,北接大吾乡,行政区域面积77.1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东回舍镇属低山丘陵区。
气候
东回舍镇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年平均18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90毫米。
水文
东回舍镇有马冢河流经境内。
自然资源
东回舍镇主要矿藏资源有石灰石、建筑沙、大理石等。石灰石资源主要分布在白塔坡、郜家庄、南坡庄3个村;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庄、侯家庄、屯头、东苏庄等7个村。东回舍镇有耕地面积44537.6亩,人均1.2亩,全部为水浇地,
人口
2011年末,东回舍镇总人口3762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46万,城镇化率92%。另有流动人口0.3万。总人口中,男性19496人,占51.82%;女性18128人,占48.18%;18岁以下7806人,占20.75%;19—35岁10451人。占27.78%;36—60岁13957人,占37.09%;61岁以上5410人,占14.38%。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2011年,人口出生率14.52‰,人口死亡率8.79‰,人口自然增长率5.7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80人。
2017年末,东回舍镇常住人口为35583人。
截至2018年末,东回舍镇户籍人口有38378人。
经济
综述
2000年,东回舍镇工农业总产值4.8亿元,财政收入366.8万元,其中地税完成124.8万元,国税完成124.2万元,财政完成117.8万元。
2001年,东回舍镇工农业总产值4.4886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90.64万元,其中地税完成138.4万元,国税完成135万元,财政收入完成117.6万元。
2002年,东回舍镇工农业总产值5.16亿元,财政收入完成406.1万元,其中地税完成153万元,国税完成106.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154元。
2011年,东回舍镇工农业全年总产值24.2亿元;财政收入7127万元。其中地税完成2410万元,国税完成4717万元。
2018年,东回舍镇有工业企业68个,其中规模以上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个。
农业
2011年,东回舍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8亿元,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7.44%。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
工业
东回舍镇工业以石材、化工、钢铁、水泥、玻璃、煤炭储运为主。
2011年,东回舍镇工业总产值达到22.4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92.56%。拥有工业企业134家。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东回舍镇有幼儿园(所)32所,在园幼儿170人,专任教师64人;小学13所,在校生2665人,专任教师18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01人,专任教师8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体事业
2011年末,东回舍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37个,各类图书室38个,藏书30万余册。
2011年末,东回舍镇有学校体育场2个。81%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3%。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东回舍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7个,其中卫生院1个;病床40张。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东回舍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06户,人数658人,支出89.22万元,比上年增长1%,月人均113元,比上年增长2%;农村五保集中供养9人,支出2万元,比上年增长1%;农村五保分散供养90人,支出19.31万元,比上年增长1%;农村医疗救助39人次。
交通
东回舍镇有S071西柏坡高速、G338国道(海天线)、S202省道等经过境内。
历史文化
东回舍镇因镇人民政府原驻地位于东回舍村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