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央和东嘎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
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的东嘎村、皮央村,是宋朝至明朝时期的古遗址。
历史沿革
1992年,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被发现。
1994年,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与四川大学联合调查队来到阿里,维修并再次调查了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
1997年,为配合阿里地区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成立了“阿里文物抢救办公室”,阿里文物抢救工作办公室于1997~1999年间开展了对含壁画洞窟的加固、山体治水以及壁画保护。
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对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和登记。
2013年,启动了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修缮保护工程。
2015年,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濒危壁画同比例临摹复制工程完工。
2018年,在国家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大力支持下,作为阿里联合考古工作重点项目之一,由四川大学承担的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古墓葬调查与发掘工作启动。
遗址特点
综述
皮央和东嘎遗址是一处以佛教遗存为主的大型遗址,包括石窟群、寺庙、佛塔等遗迹,分布在相距1千米左右的皮央、东嘎两村附近。
佛寺建筑遗迹
佛寺建筑遗迹分属两个区域,一是位于皮央村以东约300米的格林塘佛寺遗迹,俗称“皮央旧寺”。二是紧邻皮央村西侧山崖上部的佛寺及石窟遗迹,即皮央石窟群IV区范围内的部分遗迹。
格林塘佛寺遗迹,系一处由佛塔、殿堂塔群及围墙等构成的“塔院式”建筑群,平面布局依台地地形而变化,呈不规则形,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格林塘建筑群可分东、西两组,西侧地势稍高,东侧稍低。西侧建筑群四面均有残墙、布局似乎自成单元。北部以一大型佛塔为中心,四周分布若干小佛塔遗迹。南部则以杜康大殿为中心,其南侧亦有若干小佛塔。东侧建筑群的主体为一门道朝东的佛殿,其南侧由西转向南排列有7座佛塔,其西北侧有残墙围成的一组建筑遗迹。整个格林塘建筑群均由土石砌筑的墙体围成,围墙转角处多有类似“角楼”的建筑,有的在墙上设观察孔,围墙的西、北两段保存较完整。杜康大殿平面略呈“凸”字形,门道朝向东南,由主殿、配殿、门廊等多个单元组成。
皮央村西侧佛寺遗迹,千余孔石廊主要分布在山丘东、南级的崖壁和崖坡上。山丘顶部亦有多处佛教建筑遗迹及少量石窟遗迹,从北至南分布有“拉不让孜”(高僧僧舍)、杜康大殿(集会殿)、塔群、扎仓(僧舍)、仓库杂房等。这几组建筑均依山势而建其中“拉不让孜”建在最北端的山丘顶部,杜康大殿及塔群建在山丘中部,仓房、僧舍等建在山顶南端。这些殿房遗迹周围残存长度、高度不一的围墙,墙用泥石筑成,厚0.6~1米。它们与这些建筑组成了一个大型建筑群,其主体部分在皮央石窟群的IV区范围内。
石窟遗迹
礼佛窟,I区第79号,位于皮央村西侧山中部,为平面方形的单室礼佛窟。前(东)设甬道,窟室进深4.2米、面阔3.5米。窟内四壁均绘壁画,南北、西三壁均开设壁龛。南、北壁龛下发现两组壁画,并在紧靠甬道的东警南端发现一小龛,小龛距地表高0.2米、宽0.3米、深025米、高0.3米。窟内出土大量模制小泥塑。
土塔遗迹
皮央和东嘎遗址范围内分布有多处不同形制和采用不同建筑方法的佛塔遗迹,主要有位于东嘎村西南谷坡上的群塔、位于皮央村东侧格林塘的独立大佛塔及群塔、位于皮央村西侧山崖上的群塔,位于皮央村南侧的群塔、位于皮央村北侧山崖的独立土塔等。这些独立塔或群塔均已残损,塔刹等塔顶部分已不存,仅存泥、石、土砖等材料建筑的塔基(座)部分。在遗址范围内,多处见有散落于地面或塔座之上的陶质佛塔构件残块,这些形制不同、纹样各异的陶质构件残块,均系镶包塔刹的陶砖。
文物遗存
综述
皮央和东嘎遗址发掘和调查采集的各类遗物共计1000余件,其中小件器物130余件,包括木雕、石雕、唐卡、铜像、泥塑、泥模像、纸本写经、桦树皮印像、织物等佛教遗物和彩绘顶板、塔刹陶砖等佛教建筑构件。此外还出土有石器、木器、甲衣、衣物、弓箭、铁(铜)器、画笔等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同时,在发掘中还采集了部分自然遗物,如植物果实、炭粒、粮食种子等。
壁画
格林塘佛寺遗迹杜康大殿F1殿内南、西、北三面墙体下部发现部分画残迹,系原有画下部的装饰裙边,内容为各式团花等花草图案,平行排列构成二方连续的装饰带。其中西墙北端近佛坛处的一段保存较好,由多组团花构成,每组五朵团花均用黑线勾勒,再分别涂以红、蓝、黄、黑色,其造形、用线、设色均熟练。
皮央村西侧佛寺遗迹杜康大殿内四壁均绘有壁画,如北墙西端尚存用红、黑、白三色绘制的佛像及其背光残迹。在四面墙体的下部有被积土掩盖的部分壁画残迹。东墙南段可辨识出小佛像3尊,佛像高出殿堂地面约50厘米,每尊佛像高26厘米、宽21厘米。皆有头光、背光,身着通肩大衣或袒右。南墙下部墙裙处发现一排小像壁画,每尊小像周围绘有六形边框,上部则以一排梵文兰查体书写的真言与墙体上部壁画相间,这排小像尚存13尊,其东侧绘有与之并列的轮宝、白海螺、莲花、尊胜幢等”吉祥八清净”(八宝)图案。西墙下部绘有壁画小像33幅,大部已不清,尚可辨识有执盾武士等人物形像以及宝剑、马鞍、虎皮等象征弘扬佛法的“七种宝”图案等。北墙下部的壁画残迹大部已不可辨,仅在其西端可辨识出有尊胜幢、宝瓶、宝斗、宝伞等“吉祥八清净”图案。
第79号石窟,南壁下部发现的壁画绘横排的五人跪坐像,位于南壁佛龛的正下方,高出地面约0.5米,壁画长0.42米,高0.11米。五人中起第一至四人均侧身(向右)跪坐,身着三角形大翻领长袍,袍衣镶有宽边,其中三人头戴宽沿帽;第五人身着僧服,结跏趺盘坐于座垫,其身分显然与前四人有别。五人头部右上方有朱色绘成的长4厘米、宽3厘米的方框,似拟题写文字之用(如表示每位人物之身分或名称),但不知何故未著一字。壁画下方绘长54厘米、宽10厘米的朱色方框。北壁壁龛下方发现的壁画与南壁下壁画的位置相对,长1.4米、高0.3米,高出内地面0.6米,壁画主体为上下两排共23人构成的一组人物,其左侧为两尊菩萨小像,菩萨面部及身躯已残,仅存头光与坐垫,坐垫一为白象,另一为莲台。菩萨右侧是上、下两排人物小像,上排甚残,可见原绘有11人。左起第一、二人身着僧衣,似为僧人,均结跏趺座于法垫。且第一人左手执莲花;第三至七人大部残损;第八至十人皆身穿三角形大翻领长袍,衣袖镶有宽边,盘腿正坐或侧坐。下排人像略为完整,共有12人。左起第一至十人均侧身向左跪坐,其中第一至七人衣饰基本相同。第五人头戴折沿帽,第一至四人头戴平顶宽沿帽,第七人所戴小顶帽与其他人物亦不同。这些人物均穿三角形大翻领长袍,足穿长靴。左起第九至十二人似为女性,着广袖长裙,佩戴项饰。在第九、十人之间绘有一小立人,身穿三角形大翻领长袍,腰系宽带,足穿靴.其身分与其他人物应有区别。该处壁画与南警下壁画形式相同,即每个人物头部的右上方均画有一个4平方厘米的朱红方框。第79号两组壁画主要表现了供佛与礼佛场景,其中身穿俗衣(三角形大翻领长袍)的人物当是建凿石窟并绘制壁画的供养人。
研究价值
皮央和东嘎遗址是西藏考古已发现的最大一处佛教石窟遗址,有石窟、佛寺、佛塔、墓葬、房址等多类古代文化遗存,遗址的年代从史前时期一直延续到佛教文明时期,为西藏西部地区古代文明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皮央和东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皮央和东嘎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
札达县东嘎村、皮央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西藏自治区
阿里地区札达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皮央和东嘎遗址,路程约56.3千米,用时约1小时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