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欲为稻》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记载了苏厉或苏代出使西周游说西周开水放闸使东周得以灌溉稻田的历史事件。阐述了游说谈判需要抓住事情的切入点,分析事物的根本,命中对方的要害和关切。
原文
东周欲为稻,
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注释
为:动词,种植。
下水:指往下流水。西周居于河流的上游,东周居于西周的下游。
患:忧虑。
苏子:即苏秦。南宋鲍彪新注本注:苏子非代则历。即苏代或苏历。
若是(若):如果。
若是(是):这样。
一仰:都仰仗。一,都,一切。仰,“有望于上则仰”,指仰仗、依靠。
遂:于是。
译文
东周想种水稻,西周不放水,东周为此而忧虑,苏子就对东周君说:“请让我出使西周说服放水,可以吗?”于是去拜见西周君,说:“您的主意打错了!如果不放水,反而使东周有了致富的机会。现在东周的百姓都种麦子,没有种其他东西。您如果想坑害他们,不如突然一下子给他们放水,去破坏他们的庄稼。放下了水,东周一定又改种水稻;种上水稻就再给他们停水。如果这样,那么就可以使东周的百姓完全依赖于西周而听命于您了。”西周君说:“好。”于是就放水。苏秦得到了两国赏金。
提要
在战国时代最有名的说客和谋士就是
苏秦,尊称为苏子。他是中国梦想得到权力、金钱和荣耀的士大夫们的楷模。他的精彩言论和谋划主要在《秦策》《齐策》《楚策》《赵策》等策中,《东周策》这里只是个序幕或者引子。
评析
说话需要谋划,脱口而出的东西是最没有价值的。说话一定要说到点子上,一定要解决问题,否则宁可不说。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前要深思熟虑、谋局排篇。象苏子一样句句都迎合西周君的心思和利益,使西周君觉得“放水”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然而这恰恰落入了苏子的整体战略安排之中。
语言是人类的传播工具,事实需要传播,没有传播就无法了解起码的事实。在现代
西方哲学看来,事实的真相是人们永远无法了解的,人们只能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来了解
事实真相。这样,语言本身就对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苏子巧妙地利用语言传播对事实真相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让他的受众完全听信他对事实的解释,可以说,他轻易地垄断了受众的“
知情权”。现代社会中,只要我们明白事实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也会说服受众、左右他们的行动。
相关人物
苏子即苏秦(前340—前284),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
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
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
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
乐毅破齐前夕,《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
史记》所载有出入。《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苏秦出身寒微,读书刻苦,向往富贵生活,具有强烈的功名心,且知识丰富,能言善辩,善于运筹帷幄,
为人主出谋划策,但没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张与理想,在
战国时代纵横家中他是比较典型的。有关苏秦的详细史料,可参见《史记》
苏秦列传,《东周列国志》等。有关苏秦及其他战国纵横家的文学形象,可参见
寒川子的《
战国纵横》。
编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生平事迹见《汉书》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