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升围
广东省兴宁市十大古民居
东升围,又名九厅十八井,位于广东省兴宁市宁新街道东风社区,占地面积约9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800平方米。东升围由罗氏四十六世祖洪德公第十八子小九公始建于宋靖康二年(1127年),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是兴宁境内最老的围龙屋。
历史沿革
东升围,又名九厅十八井,由罗氏四十六世祖洪德公第十八子小九公始建于宋靖康二年(1127年)。
至元十六年(1279年),东升围建成。
2009年,重立中堂原4块匾额:“钦点进士——罗伟云”“文魁”“内阁中书”“举人”,其中除“钦点进士”有受匾人姓名外,各匾额的授匾时间及受匾人,因时间太久而无法考证。同时,将“财丁兴旺”“金玉满堂”和“扬我祖德”3块画额分挂于上、中、下堂。并将三堂原6副对联改为木刻贴金,6副对联及“文魁”圆额均由二十一世伟泉书写,制联匾资金由乡亲专项捐资,并在上、中堂设立了捐款公德箱。
建筑格局
东升围坐北朝南,为三堂六横三围典型客家围龙屋,面宽84.2米,进深102.4米。整体呈西北—东南向,占地面积约9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800平方米;整屋规模较大,屋内有190个房间,9个厅,18个天井,俗称“九厅十八井”。东升围设计、布局合理,主体结构呈半圆形,大门外有2根圆石柱支撑檐梁,有2个石鼓、2个石凳,东侧有出入斗门,前有禾坪、半月形池塘,堂屋后半月形斜坡花头脑铺河卵石。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建筑工艺,主体建筑为灰瓦硬山顶,采用三合土、砖木等建筑材料,木支撑梁架,梁架木构件雕花。
三堂屋为核心部分,由此向四周不断扩建。在相距堂屋5米左右各加一横屋,共20间房。横屋向前伸出,将禾坪包起。第二次扩建,第二横屋几乎紧贴第一横屋而建(相距仅1.8米),北端做成第一围龙(49间房),形成了三堂四横一围龙。随着罗氏家族人口不断增长,又在第二横屋之外侧建第三横屋,间距3.1米,加建第二围龙(32间房)。再扩展第三、第四围龙时,由于受公用地的限制,无法增建横屋,于是围龙无法封闭。
文物遗存
东升围厅内栋梁雕龙画凤,雕花屏风,正门门额上书“豫章堂”,下书“九厅十八井”。左斗门门额书“紫气东来”。正门有2个石鼓和2个石凳。堂屋后有与众不同的五行石——汉字石刻“木火土金水”,及祖柯石刻禁规。
历史文化
罗氏君姿(1261~1343年),字盛龄,俗称小九公。君姿原居福建汀州,曾任广东循州(今河源市龙川县)学正,任满回乡,路经兴宁,见土旷人稀,沃野田畴,就此开基。
东升围以罗氏祖小九公娶九妻生18子,分室居住,而得名“九厅十八井”。
所谓围龙屋,“龙”指的是屋后山峦的走势,“围”指的是半圆形的屋子。客家人建屋大都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麓,宅基选择以山脉来势雄健,山麓结基平坦、宽敞,周围绿水回环的地方,此被视为“风水林”。靠山修建屋子,整体呈半圆形,前低后高,方位一般坐北向南。屋前为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半圆池塘与半圆围屋相配搭,便成了“天圆”;而在这中间,一般建有方形堂横屋,为“地方”,二者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的体现。
保护措施
2009年8月10日,东升围被兴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兴宁市十大古民居”保护单位。
2011年,东升围被评为梅州市“市级客家古民居”。
旅游信息
东升围位于广东省兴宁市宁新街道东风社区。
自驾前往东升围:从兴宁站出发,路程大约6.3千米,约需15分钟。从宁新街道办事处出发,路程大约1.3千米,时间约需3分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9 11:3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