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位于
吉林省辽源市西安区安家街安仁路36号,规划控制区100万平方米,核心馆区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20.69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历史遗址专题陈列馆。
历史沿革
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是一座近现代重要史迹陈列馆,它依托
辽源矿工墓而建立。辽源矿工墓,俗称“方家坟”、“万人坑”,是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占领辽源煤矿、疯狂掠夺中国煤炭资源、残害中国矿工而留下的一处历史罪证见证地。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占领西安煤矿,为了把东北变成其侵占全中国的战略基地,满足战争对煤炭的需求,在西安煤矿”推行了“以人换煤”的“人肉开采”政策,采用掠夺式残柱采煤方法。
日本侵略者在矿区先后扶植了42个大把头。方家柜是其中对矿工统治最残酷的。
方家柜从民国三十年(1941年)冬建立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仅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就把近六万平方米的山地用矿工的尸体埋满了。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本侵略者在山的西坡建了“炼人炉”,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此处浓烟不断。
1963年,挖掘矿工墓时,依然可以在其原址,近四十二平方米的地方见到一尺多厚的骨灰和焦土,可见当时死亡人数之多。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十四年,从西安煤矿掠走煤炭资源1549.08万吨,而留下的却是六个堆满中国矿工尸骨的“万人坑”,矿工墓是其中最为典型和集中的一处。
1963年9月,矿工墓开始挖掘整理。
1964年,人们把漫山遍野的粼粼白骨埋成了3000多座矿工坟。同年修筑了《日伪统治时期辽源煤矿死难矿工墓》纪念碑。整理出“铁丝捆绑”、“一张工票”“排排尸骨”“仁慈招牌”“童工血泪”“层层掩埋”“刀砍尸骨”等七处各种类型死亡的矿工尸骨遗址和一处“炼人炉”遗址供参观凭吊。
1973年,以历史文物为依托,以矿工墓为现场,建立“阶级教育展览馆”。
2001年12月30日,辽源矿工墓由矿务局移交给辽源市政府,整建制划规到辽源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确立名称“日伪统治时期辽源煤矿死难矿工文物馆”。
2001年至2003年,在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与支持下,矿工墓进行了重新修建,七处尸骨点和一处“炼人炉”遗址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维修建设,并新建一座1055平方米的综合陈列展厅。
2007年12月,经中宣部评审专家组的要求,将其原“日伪统治时期辽源煤矿死难矿工文物馆”更名为“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
2008年3月25日,按照国家和吉林省文物局的要求,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作为吉林省首批三家免费开放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2022年4月,吉林省宣布,吉林省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对援吉抗疫英雄5年内不限次数免门票游览,可以携4位家属。
建筑格局
综述
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规划控制区100万平方米,核心馆区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20.69平方米。
展厅
《综合陈列展厅》:综合陈列展厅以历史文物、照片资料为主体,展示空间的墙体背景以矿山坑道断层为板面,格调粗犷苍砺,有很强烈的历史凝重感。通过400余幅历史照片、20多件珍贵文物以及图表、沙盘、绘画、模型、雕塑、灯光等现代化的展示手法,全面、真实、客观地再现了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煤炭资源,残害中国劳动人民的历史。
辽源(旧时称为西安)是以煤炭发展起来的城市,辽源煤矿的历史也是辽源社会发展的半部兴衰史。辽源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那个倍受欺辱的年代里,带给中国人的不是财富而是无尽的灾难。陈列馆由序厅、古郡西安——早期矿业、日本殖民——人间地狱、矿工苦难——罄竹难书、矿山风云——民族新生、尾声——无名矿工墙,六大部分组成。它以辽源的历史沿革为起点,从煤炭的发祥入手,将日本帝国主义如何鲸吞蚕食中国的自然资源,蓄谋以久发动侵略战争,以及为了自身侵略的需要对广大矿工进行残酷压榨与剥削的历史,表现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煤矿的十四年苦难历程。与此同时,辽源煤矿工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也从来没有间断过,矿工们用自己的行动写下了辽源人民反抗外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光辉一页。
《墓地遗址》
第一尸骨展点:
铁丝捆绑这里保存的是一具惨死在大冒顶事故里,最后又被铁丝捆绑着拽上来的矿工遗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西安煤矿后,为了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疯狂掠夺煤炭资源,他们以少量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进行破坏性掠夺式开采,矿井十几米高,隔着几十米没有一根支柱,顶板上的煤哗哗陷落,冒顶事故频发,而这里展出的矿工尸骨在发掘时从他鞋里残留的煤灰可以证明,是惨死在大冒顶事故中,而后又被铁丝捆绑着拽上来的。
第二尸骨展点:
一张工票里是发现牛世清一张工票的地方。1963年祭扫时发现这里有三具矿工遗骨,在中间一具尸骨右胸部发现用蜡纸层层包裹着的腐烂的胶夹,里面包着一张方家大柜给工人开支的工票,上面字迹清楚,记载着工票的主人叫牛世清,在伪满康德九年十一月(1942年11月)被逼劳动30天,应得工资32.34元,但工票上有17项引去金额项,就是被扣的款项,牛世清摊了10项,扣去27.20元,再加上上月欠款9.38元,共扣36.58元,辛苦劳动一个月,不但分文未得,反欠大柜4.24元,这就是当时一位劳工在日寇与汉奸压榨下的劳动所得。这张工票现为一级文物,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第三尸骨展点:仁慈招牌
这里有七具尸骨,是当时日寇和把头打着仁慈的招牌用薄皮棺材埋葬的。东北沦陷时期,他们之所以能表现一点点仁慈是为以后更加凶狠欺压剥削工人,买薄皮棺材的费用是从矿工生前每月扣除的共济金中拿出一部分支付的。这种棺材又薄又小,一辆小车能装三五口,老矿工都叫它“狗碰子”,因棺材短小,在死亡的矿工中身材稍高大的一点,
刽子手们就踹断双腿硬塞到里面,扔进万人坑。
第四尸骨展点:排排尸骨
此处是矿工墓最大的尸骨展馆,也是整个“方家坟”万人坑的缩影。在296平方米的范围内挖掘出三排179具死难矿工遗骨,这些尸骨肩挨着肩,腿靠着腿,尸骨之间只有拳头大的距离。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能源的补给,加快了掠夺的步伐。他们打冒顶,吃煤柱,狂采滥掘,根本就不管中国矿工的死活,井下事故频发。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泰信一坑发生瓦斯爆炸,617名矿工遇难身亡,这是世界煤炭史上最惨重的事故之一。事故发生时,巨响过后,井口喷出的黑色大烟柱直指高空,落到地面上的煤尘有20厘米厚,事故现场惨不忍睹。这些死亡的矿工从坑口被人运到这里,统一埋在事先挖好的坟沟内,形成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在这些惨死的矿工中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姓名,挖掘时仅在两具矿工尸骨旁发现手戳,得知一位叫田明,一位叫沈阿卿。这里的死难矿工遗骨,经专家鉴定其中有三十多具竞是未成年的童工尸骨。此处展示尸骨的规模和惨状在同类陈列馆是罕见的。
第五尸骨展点:童工血泪
由于大批矿工的死亡,造成了矿山的人力严重不足,日本侵略者和汉奸把头为了自己的利益,以“大柜不养闲人”或“父债子还”等手段和借口,逼迫大量童工下井挖煤。这些童工吃不饱、穿不暖,却和成人从事一样繁重的劳动,而他们的工资仅是成人的三分之一,致使很多童工未成年便过早地离开了这个让他们倍感辛酸的世界。此展点挖掘出的童工尸骨,骨骼细小,与旁边的成人尸骨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可见其年龄之弱小。
第六尸骨展点:层层掩埋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屠杀和矿井事故的不断发生,死亡的矿工越来越多,坟沟填平了,炼人炉的浓烟终日不断,但是还有一些死亡的矿工要掩埋,于是日本侵略者和汉奸把头就把坟沟挖的更深一些,然后埋完下一层盖上土再埋上层,在这里可以从挖掘的断面清楚地看到矿工的尸体是怎样被层层掩埋的。
第七尸骨展点:刀痕尸骨
此处挖掘出的矿工遗骨伤痕累累,在这些尸骨的头部、胸部、腿部都留有深深的刀砍斧伤的痕迹。在东北沦陷时期,为了统治矿工,日本帝国主义在矿区实行高压的统治政策,看见有不满其统治,想反抗或是要逃跑的矿工,就会抓到刑训室内施以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致使很多矿工惨死在其
法西斯的屠刀之下。
“炼人炉”遗址
据老工人回忆说:“方家坟”从民国三十年(1941年)开始埋人,仅一年零八个月就将近六万平方米的山地用矿工的遗体铺满了。日本侵略者为了焚尸灭迹、掩人耳目,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在山的西坡修了一座“炼人炉”,成百上千的矿工尸体,甚至还有没咽气的活人,都被拖到这里烧成灰烬。经过几十年的风吹日晒,水土流失,至今在其遗址近42平方米的范围内仍保留着30多厘米厚的焦土和骨灰,它究竞吞噬了多少矿工的生命是无法计算的。
“警示碑林”
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馆区的西北角建有一座由126块警示碑组成的警示碑林,占地千余平方米。四周由青松护卫,碑基由草坪镶嵌,碑石型制各异,碑文字体苍劲,刻凿深邃有力,整体庄严肃穆。白骨含冤,青石矗立,警示后人:勿忘因耻,振兴中华。
馆藏文物
综述
截至2019年末,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馆内藏品数量达23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13件/套。
重要藏品
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主要有日本侵略者遗留下来的矿山所用的生产设备、文化与生活设施,还有与矿工息息相关的生产及生活用品。珍贵藏品有:牛世清的工票、史志大钟、《西安矿业十年史》日文版、劳工证、在籍证明、矿山用日式大型绞车、日立制变压器、电动机等。
文化活动
辽源矿工墓作为历史的苦难碑、警示钟,是教育人民不忘国耻、热爱祖国的生动历史教材。人们在感受历史的同时,思想也得到了净化与洗涤。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积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教育,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曾对矿工墓进行专访:《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吉林日报》等多家传媒也对矿工墓进行过专题报道,使矿工墓这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全国家喻户晓。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2008年,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又建立了独立网站。
为丰富矿工墓陈列馆的展出内容,更多地收藏关于记录矿工墓历史的素材,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经常组织人员深入矿山,收集资料:多次召开建国前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座谈会,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图片、实物,丰富了矿工墓的展出内容。在工作中采用实物与现场相结合、历史史实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宣传手法,利用东北沦陷时期矿工的苦难遭遇和无以辩驳的史实事件与实物见证,感染和教育参观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宣传方式,主动发出邀请函,扩大宣传力度和范围,组织了大型历史图片展,在学校及市区内巡回展出,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所获荣誉
1983年11月24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将矿工墓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被公布为第八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2005年11月20日,辽源矿工墓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立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22年6月2日,被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吉林省“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机构设置
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历任馆长有李长安(1969年);李长祥(1976年);王忠远(1979年);郭树祯(1990年);刘玉林(1993年);杨靖毅(2005年)等。
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是国营事业单位。
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经费来源是财政全额拨款。
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设有办公室、宣教接待、保卫室三个科室。
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编制为4人,实有人数为10人,公益岗位4人,临时工2人。
截至2019年末,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年均接待观众数量达17.31万人次。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位于吉林省辽源市西安区安家街安仁路36号。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6:30,周一闭馆检修。
门票价格
免费。
交通路线
长春市——长长高速——伊开高速——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