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新建设运动是张学良主持的一场建设东北现代化的运动。张学良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兴教育,办工厂,修铁路,筑海港,自强不息。继修建沈海、吉海、大(虎山)通(辽)铁路之后,又修筑了洮索、齐昂等铁路,以钳制南满铁路;修筑葫芦岛港,作为东北的吞吐港,以削弱日本控制下的大连港的作用,使南满铁路收益大大下降,引起日本不满;建立东北无线电台,设置50多个分台,形成比较完整的电信网,与各省市和许多外国电台互发消息;在沈阳、哈尔滨建立广播电台,以抵制日本的反动宣传。他还扩建了一些现代化工厂,如沈阳纺织厂、肇新窑业公司、兴奉铁工厂和东北大学工厂等。他支持东北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积极引进新技术;扩建兵工厂,新建迫击炮厂,支持迫击炮厂生产汽车,准备筹建奉天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汽车装备厂。为缩编军队,倡导军垦,设兴安屯垦区,任命邹作华为垦区督办;安置河北、山东难民五六万人,发展畜牧业。
“张学良在各项建设事业中,尤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1990年8月,张学良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说: “我不光是想让东三省,而且想让全同都好起来。我父亲给我留下好多财产,我有很多钱,我把这些钱几乎都捐出去了,建立了东北大学等学校。那些费用都是我出的。一点也没使公家的钱。我很高兴这样做。我要国家强起来,要强起来就得培养人才。教育是强国的根本。”
其一,狠抓军事教育、裁军屯垦,加强国防。早在1922年就成立军需教育班、宪兵教练处、东北学生队、炮兵研究班、高等军学研究班、东北步兵研究班。继而开办军官教育班,军事教导班,并亲自抓海、空军建设。成立东三省航空、航警学校,以提高部队的文化、军政素质。
其二.“大力发展大、中、小学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他捐赠其父遗产1 000万大洋中的一部分扩建东北大学,增设师范教育、体育教育和农学专业,并亲任东北大学校长。高薪聘请国内学术界名流到东大任教,如章士钊、梁漱溟、梁思成、张伯苓等,教授月薪360银元,最高则达800银元。当时南开大学教授的月薪为240银元,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月薪为300银元。同泽中学教员的月薪是80到120银元,主任、校长是180到200银元,是一般公务人员收入的三四倍。他还捐赠500万银元私产成立汉卿教育基金会,用以发展中、小学教育。创办了36所新民小学,创办同泽中学、同泽女子中学、海城同泽中学等。并将东大的优秀生成批派出留学,使东北人才辈出,人民大会堂的主设计师张镌就是当年人才中的佼佼者。张学良执政东北后,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以辽宁教育为例,1929年各地公私学校共计10 404所,比1928年增加了400所。在校学生64万,增加了两万多。同年,吉林省兴办吉林大学。
“再以教育经费为例,1928年教育经费为528万元,1929年猛增至1 635万元。东北大学经费,1926年为51.7万元,1929年增至133万多元。这与当时蒋管区教育经费连维持原有规模都不易,因欠薪造成风起云涌的罢教风潮,是一鲜明对照。”①
张学良展开的东北新建设,已知有10个项目居中国第一:东北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在全国军队中首屈一指;肇新窑业公司为中国第一家机器陶瓷制造企业;辽宁迫击炮厂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载重汽车;东北农业公司和东北军兴安屯垦区,开中国军民使用农业机械(拖拉机等)之先河;东北自建自营铁咱里程居全国之冠,张学良驾驶飞机从沈阳到营口送邮件,开中国民航事业之始;东北无线电总台首开中国与欧美各国国际通讯网络;张学良兴办东北现代教育的私人捐款居全国首位;张学良支持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为中国体育代表队首次参加奥运会;奉天体育场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聘请外籍教练指导东北大学选手训练,并资助新闻记者随团出访,在我国尚属首次;在辽宁洮安举办了中国第一次赛马会;资助东北大学球队出访日本,开中国“体育外交”之先河。为中国东北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