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
北京市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晚清至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强占的使馆区,形成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是一个集使馆、教堂、银行、官邸、俱乐部为一体的欧式风格街区。
历史沿革
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后,直到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法、美、德、意、奥、比、荷、日等国相继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将东交民巷划为外国“使馆界”,界内一切事务由各国自行处理,中国政府一概不能过问。
民国十七年(1928年),各国大使馆迁往南京,这一带仍驻有各国公使馆,直到北平和平解放。现巷内有东交民巷派出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1950年1月6日,北京军管会颁发布告,庄严宣布收回北京市内帝国主义兵营的占领地,其建筑全部征用。从1959年开始,各国使馆先后迁往北京东郊建国门外。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历史从此结束。
建筑格局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现存建筑有法国使馆旧址、奥匈使馆旧址、比利时使馆旧址、日本公使馆旧址、日本使馆旧址、意大利使馆旧址、英国使馆旧址、正金银行旧址、花旗银行旧址、东方汇理银行旧址、国际俱乐部旧址、法国兵营旧址、淳亲王府、圣米厄尔教堂。现存建筑均保留原状保持二十世纪初欧美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用清水砖砌出线脚和壁柱,砖拱券加外廊,木结构角檩架,铁皮坡顶。
主要建筑
历史文化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国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在条约第七款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可自行防守,常备军队,分保使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由此正式规定设立使馆区,即北至东长安街,南至城墙,西至兵部街,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并在东、西、北三面修高大围墙。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后,各国使馆全部扩建,民国元年(1912年)形成全新欧式街区,有各国使馆、官邸、八国兵营,两所大医院,五座大银行,一座大饭店,两所俱乐部,几处洋行和两所教堂,当时中国海关和邮政交英国人经办,因此清海关总税务司和邮政总局也设在东交民巷内。
东交民巷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耻辱,也记录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义和团攻打东交民巷使馆,还将街名改为“鸡鸣街”。因为《推背图》中有“金鸡啼后鬼生愁”的谶言,改为“鸡鸣街”,其中就含有蔑视洋鬼子的意思。
民国四年(1915年),大总统袁世凯为了当皇帝,派代表在日本使馆的一座小楼内,签订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进一步出卖国家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否决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收回德国在山东利益、废除“二十一条”和各国在华侵略利益的提案,中国人民被激怒了。民国八年(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抗议,会后游行队伍义愤填膺,在东交民巷向列强使馆提交了抗议书。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同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盛大规模入城式,特意从东交民巷通过,以洗刷中国武装人员不得进入东交民巷的耻辱。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
乘坐北京市公共交通:公交车52路、120路王府井站,60路台基厂路口西站;地铁2号线崇文门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6 13:5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