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丰台木版年画
天津市宁河县丰台镇的传统民俗工艺品
东丰台木版年画是天津市宁河县丰台镇的传统民俗工艺品,一度与津西杨柳青年画一样享有很高知名度。
发展历程
东丰台木版年画始于明中期,盛于清乾隆至民国初期。据可查资料记载,当时丰台镇共有大小年画作坊三十余家,年产量近千万张。产品销往东北、华北、内蒙等多个省市。丰台镇也由此形成了北方最大的年画商贸市场。《丰润县志》中曾记有“户户妙手绘丹青”红火场面。此外,更有一些年画业主将丰台特色的年画经营到天津杨柳青。
东丰台木版年画的极盛时期,全镇的年画作坊达50余家。那时,镇上集中一大批才艺超绝、擅长刻版与绘制的年画艺人,还有精通营销的精明画商。到了清代末期,天津西南的杨柳青年画走向鼎盛,不少丰台人便跑到杨柳青炒米店开设画店,其中义盛发、永和德、增兴、永庆和、成泰长等名气都很大。他们店多势众,又擅长经营,再加上独特的画风与高超的印绘技艺,颇受市场钟爱,在杨柳青炒米店有“丰台帮”之称,势头颇健,一时与来自河北地区另一个著名的年画产地武强的“武强帮”,构成争强斗胜的局面。人称武强年画为“河西货”,东丰台木版年画为“河东货”。
当年东丰台“因地之利”,拥有通达的年画销售网络,“颇得东北、蒙古之大销场”。光绪中叶,仅戴廉增一家的年画作坊,年产量就达100余万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东丰台集散的。清末民初时,该镇有10多个有名的画铺,13个有规模的染纸作坊,是冀东年画最大的集散地之一。曾有段时间东丰台木版年画的兴旺度还超过了津西杨柳青年画。
民国初期,丰台镇共有年画作坊三十六家,年产量达几百万张。当时丰台镇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年画商贸市场。
解放前后,由于战火及历次运动等原因,东丰台木版年画一度停产。
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又恢复制作,并天津外贸出口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参加两度广交会。
2004年新春之际,天津民间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宁河丰台镇一个当年老作坊的后人家中偶然发现一批年代久远的东丰台木版年画。这些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老年画画面内容宽泛,有天官赐福、门神、九凤朝阳、美人图、送财童子等。
2008年7月22日,由东丰台木版年画新掌门人董新画师主创的“欢天喜地庆奥运”巨幅年画在新华网上广为宣传,《人民政协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各大报刊争相刊登了作品图片。天津电视台、宁河电视台纷纷做出了相关报道。东丰台木版年画在董新画师的倡导下,不仅保留了传统年画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韵味,向着更加完美成熟的方向不断迈进,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美丽与优雅。
艺术特色
东丰台木版年画继承了北方平水系统的坊刻传统,它与杨柳青、武强炒米店同是这一系统的不同分支。而东丰台木版年画则较之更为质朴、粗犷、色彩艳丽,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东丰台木版年画多取材于历史典故、时事风俗以及戏曲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其中以神纸类为大宗。从制作风格上讲,东丰台木版年画多为等量颜色的套版印刷,先进行木版雕刻,有三色、四色、五色,最多的有七色套版。印刷之后,再手工完成粉脸、开眉眼、描金等工序,并上彩印刷,有的人像面部还贴金色锡箔,风格独特,异常精美。
东丰台木版年画具有北方乡土质朴厚重的气质,虽然与杨柳青镇相距不远,但其画风——尤其是早期的画风与杨柳青相去甚远。杨柳青年画的受众多为城中市井人家,东丰台木版年画的需求者都是乡间百姓,所以它在题材、造型、构图、色彩等方面都有很浓的地域和乡土特点。
东丰台木版年画以套版为主,局部手绘,特别是面部和手部画法为写意。套版一般为6块版,红、绿、黄、紫、蓝,外加一块黑色的线版。蓝色多是品青,绿是品绿,不用调和色,只用原色,着色很重,对比强烈;设色不是“随类赋彩”,而是把有限的五六种颜色,相互错开,以造成缤纷斑斓的色彩效果。人脸染得十分浓艳,不像杨柳青年画脸颊晕染细腻而淡雅。
东丰台木版年画画版直线多,曲线少,色块多,线条少,因之结构紧凑结实,画面具有整体感与分量感。
东丰台木版年画很重视勾眼点睛。东丰台木版年画的眼睛是要手绘上去的,一般分“活眼”和“死眼”。神像多为“死眼”,上下眼皮是一条横线,中点一个黑点,像“工”字,因为神仙的表情必须庄重;但娃娃美人多为“活眼”,上下眼皮画成曲线的月牙状,再点睛,以表达人物的表情与神气。东丰台人把杨柳青年画中那种弯成花瓣状、左右顾盼的眼叫“凤眼”,但东丰台人不画凤眼,只画活眼。于是,两地年画风格立时区别开了。
从文化板块上划分,早期的东丰台木版年画不论题材还是艺术风格,更接近河北的武强年画,而非杨柳青年画。可是自从清代中期以后,东丰台人到杨柳青炒米店开店卖画,开始接受正值全盛时期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当时,杨柳青的画店作坊林立,产量惊人。在地理位置上,杨柳青又毗邻京津,受都市精英文化影响,画法崇尚工笔国画,画风崇尚精细。各地不少画师名家来到杨柳青镇授徒传艺,并为画店设计画稿,其题材变得日益广泛,广受欢迎,这便使北方很多年画产地效仿杨柳青。东丰台木版年画与杨柳青年画的风格界限渐渐变得模糊。致使人们长期误以为东丰台木版年画是杨柳青年画的一个分支,把它们归为同一个艺术体系,忽视了东丰台木版年画的独立性。
题材作品
东丰台木版年画题材不广泛。早期年画多为民间崇拜的神像,主要是灶王、财神、门神和全神。后来渐渐出现一些神像之外的世俗题材,如娃娃美人、吉瑞图案、耕织图、王小卧鱼、埋金得子,以及戏曲内容(如《三岔口》、《白蛇传》)等。
技艺传承
东丰台木版年画由盛而衰是在日本侵华期间,冀东沦陷,日伪政府强行掠夺东丰台画店的大量古版,运往关外,以充做满洲文化,这使得东丰台木版年画伤筋动骨。
此后由于社会变迁、“文革”破坏,再加上生活方式的转变,到了20世纪70年代,东丰台木版年画已鲜有制作了,传承人寥寥无几,到了消亡的边缘。
宁河县东丰台镇农民董静从小生在年画世家,是东丰台木版年画第五代传人,家藏明清以后40多张传统木版年画,他根据家传的技艺潜心研究东丰台木版年画手工技艺多年。
为了发扬这项艺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承包了一间年画作坊,将全县熟悉这项艺术的老画匠都召集起来,重新创作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木版年画作品。
2007年,东丰台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董德伟、董静父子被认定为东丰台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从2010年年底开始,董静在全镇开启了私人艺术教育的新形式:他免费招收镇里的少年儿童,通过给他们上美术课的形式,将东丰台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传授给他们。
参考资料
东丰台木版年画.宁河手工编织网.
丰台民间木版年画 .天津市宁河县政务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6 10:56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