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小庆事件 2003年12月,丘小庆在权威学术期刊《
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种作为新型靶向性、特异性抗生素的杀菌工程多肽》的论文。丘小庆声称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抗菌素多肽PH-SA,它比最强效的抗生素都要厉害,并且具有“杀敌不杀我”的特殊功效。该论文发表前,丘小庆的所在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四川新泰克控股有限公司已签署了一份协议,将此技术转让给了后者。而四川新泰克控股有限公司在随后的日子里试图将丘小庆论文中提到的“新型抗菌素(PH-SA)蛋白”在现实中还原,但始终没有成功。2005年12月18日,曾经和丘小庆一起工作的新泰克工作人员寄给《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主编一封信,直指丘小庆的论文涉嫌造假,并要求撤销共同署名。
2003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丘小庆等18位作者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题目为“可作为对抗特定细菌靶向抗菌物质模型的一种工程化多结构域抗菌多肽”的论文, 2005年12月,论文署名作者中的校外作者里有六位声称该论文是学术造假,说他们过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论文上署了自己的名字,因此,他们向该编辑部提出撤销其署名权。该信于2005年12月31日在网上公布,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该事件涉及四川大学的声誉,学校予以高度重视。学校成立了由从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对6位共同作者提出的“造假”依据是否成立独立进行了实验验证。6位作者认为论文造假的主要依据是: 根本不存在在贵刊发表的这篇文章所声称的这个功能蛋白”;“认为其Ph-SA强烈的抗菌活性可能是其表达制备过程中加入高浓度链霉素后的残留所 致”;“当链霉素残留去除后,PH-SA毫无任何抗菌活性”;“文章所声称PH-SA这种所谓的‘特异性’是根本不存在的。
专家小组从2008年1月17日至2008年4月5日,以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了多次严格的实验,反复验证,在获得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1.样品中的主要蛋白质分子量约为70 kD,与论文中描述的蛋白质分子量一致;
2.上述样品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在残留硫酸链霉素浓度低于MIC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对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标准菌株的生长无抑制
作用;
2005年1月19日,一封来自由美国PROPHET公司转发的美国左治亚洲大学疾病感染实验室赵博士的电子邮件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丘博士于2003年12月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生物科技》杂志上发表的抗菌多肽一文提出严重质疑。认为四川大学丘博士关于一种新型的生物抗菌多肽是完全不存在的。文中所述基因工程多肽制备中所使用的质粒,根据该质粒提供公司PREGAR证实,该质粒是用于基因克隆,而不用于蛋白表达。美国佐治亚大学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赵博士对丘教授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提出了质疑后,该项目美国专利拥有方PROPHET公司则要求中方提供药样,到美国权威机构验证。中方投资方新泰克立即委托第三方西藏药业公司进行实验的验证。2005年1月,西藏药业公司获得初步验证
结果,对该项目的抗菌多肽予以全否定,结论是:其杀菌功能并非所谓的抗菌多肽,而是制备过程中掺入的硫酸链霉素残留量所致。
在2006年的最后一周里,记者多次联系丘小庆和他的助手张杰,但他们的电话均无人接听,而记者在他们的留言电话中留言,二人也均未回话。在其后,记者采访了事件的另一方———新泰克公司的老总程世平先生。他表示,他们的合同是和华西医院签定的,买专利花了200万,虽然还有100万未付,但建实验室,买实验设备,雇佣人员开展工作,已累计花费了一千多万了,这些投资都打了水漂。他们已经向成都仲裁委员会申请裁决,要求判定专利转让协议无效,由于华西医院的律师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了财产保全,而财产保全的最长期限是一年,因此,所有的问题都还处于搁置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