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见”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2009年由
朱哲琴与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发起,旨在推动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推动民艺,推动“中国创造”。
创办人
“世界看见”公益计划创办人——
朱哲琴Dadawa简介:
中国新音乐代表人物,第一位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国乐坛奇才。
祖籍湖南长沙,生于广州,曾在北京、成都、上海学习音乐和声乐。
朱哲琴参与制作和演唱的《
阿姐鼓》专辑行销全球56国累计销量三百万张,音乐影像片在81国首映播放,为中国和世界乐坛缔造音乐里程碑。
朱哲琴以其独特的嗓音和与众不同的创作哲思,与中国当代音乐视觉时尚先锋跨领域合作制作出版音乐专辑、影像作品、舞台表演等被中外爱乐者奉为经典。
曾登台国家大剧院、北京人民大会堂、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卡内基音乐厅、波士顿音乐厅、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等艺术表演殿堂。
2009年1月,中国音乐艺术家朱哲琴女士受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邀请,担任中国亲善大使。并于同年与UNDP共同发起了”世界看见”中国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从民族音乐及民族手工艺两部分展开工作。
公益轨迹
2009年1月,中国音乐艺术家朱哲琴女士受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邀请,担任中国亲善大使。并于同年与UNDP共同发起了”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从民族音乐及民族手工艺两部分展开工作;
2009年4-7月,
朱哲琴与“世界看见”亲善行动小组带领专业录音团队展开为期4个月的“ 世界听见-民族音乐寻访之旅”,行程2万多公里,经内蒙古、云南、贵州、新疆、西藏,采集民歌素材1000余首;
2010年5月,中国银行支持拍摄的”世界看见”公益广告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节目后黄金时间播出;
2009年6月,中国银行成为”世界看见”全程支持伙伴;
2010年6月,“1+5”民族文化传承计划初步规划成型;
2010年7-8月,朱哲琴与”世界看见”亲善行动小组,联合中国主要媒体及中国当代著名设计师——石大宇、胡如珊、朱小杰、周小瓯、李薇、 张娜、张力、梁子、“上下”品牌、钰柯等人,再次深入内蒙古、云南、贵州、西藏、青海等地,展开“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寻访之旅”,探访采集15种/类民族手工艺精品,并发展为现代艺术作品及手工艺产品;
2010年10-11月,“世界听·见·朱哲琴与民族歌乐师”2010乐汇巡演,登上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香港《新视野艺术节》开幕演出)、北京
国家大剧院、
上海大剧院、
杭州大剧院,引发轰动;
2010年12月-2011年1月,“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设计特展”在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由“世界看见”、现代传播集团及中央美院美术馆联合举办;
2011年1月6日,“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发展论坛”在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举行;
2011年8月,“让世界听见.音乐寻访之旅”和“让世界看见.手工艺采集之旅”最新17集纪录片播出;
2011年9月25日,与北京国际设计周成功联合举办了“活的传承Living Heritage—‘世界看见’民艺主题论坛”。由朱哲琴邀请当代设计师杨明洁,新媒体-跨界创意人黄志伟,新锐音乐人吕佳佳,及“视觉中国”创始人雷海波,探讨如何通过保护与发展双向工作理念推动中国民艺振兴风潮,探讨当今中国创造之精神,分享了在今天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对当代中国精神的解读,并提出可行性方法与社会分享。论坛呼吁,希望有更多致力于中国民艺发展的有志之士,加入到“世界看见”的行列当中,联手共推中国民艺振兴风潮。
2013年,即将出版朱哲琴与民族歌乐师及当代新锐音乐人合作的全新双CD唱片,并展开民族手工艺产业化行动,相关收益10%捐助“世界看见——1+5民族文化传承计划”,用于在民族区域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
2013年,“世界看见——1+5民族文化传承计划“进入试点实施阶段。
2013年4月,与北京国际设计周联合发起“中国创造 世界看见”——2013米兰设计周中国原创作品展,盛邀中国两岸三地十余位设计师,发起“大中国的味道——两岸三地当代民艺设计特展”。展览吸引了逾十万观展者,引发了国际范围对于“中国创造”话题的讨论。
2013年7月,开展“2013‘世界看见’中国创造设计之旅”。在寻访和保护地方手工艺的同时,融合和推进产业的力量——推动和打造独立设计师和中国本土原创品牌的成功案例,从前期寻访采集,产品设计,中期打样、量产、制作,到产品成型、通过国际高端百货公司推向国内外市场,形成当代民艺产品的产业闭环。
媒体报导
《中国传统手工艺成为时尚新贵》——周末画报
据说Alexander McQueen当年为了寻找一块合适的绣片,曾众里寻他千百度才找到合适的绣娘,他为那一方小小绣片支付的价格是1000英镑:为绣娘的技艺,为手工艺的尊严。中国传统手工艺是否同样能与起步中的中国时尚比翼双飞,甚至成为后者强有力的心脏起搏器?
CHANEL在上海黄浦江边上演的“Paris-Shanghai” 高级手工坊系列至今话题未减,Karl Largerfeld对中国元素的理解虽然见仁见智,但CHANEL一如既往对于手工的和传统工艺的重视总是让
人肃然起敬:旗下七家法国传统手工艺作坊(Metiers d'Art)均被奉为珍宝,绣坊的作品一定标明费去几百个小时的人工,纽扣坊的一粒包扣仿佛都能成为稀世传奇。Hermès和Louis Vuitton更是从来都强调品牌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能打下如今的天下,一半是因为参透了“珍稀”这两个字的意义。
可惜的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似乎永远面临的是两难的境地:传统技艺的保护,传统手工艺人的生存。“传统”两个字代表的时间和心力,无法用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创造的精致和独一无二,但如果没有等量等质的回报,没有长远性、建设性的发展方式,没有足够健康、成熟的体系去维护,很容易失去其核心价值。在中国我们已经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盲目而粗暴地“开发”某一种传统工艺,得一点传统的形,却留不下半点神,最后甚至沦为旅游景点粗制滥造的纪念品,景泰蓝便是一例。苏绣努力维护其传统价值,又曲高和寡,多半只能做成屏风手绢等观赏品,时间胶囊般被束之高阁,工匠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完全无法与他们的智慧及劳动付出成正比。
要留住传统的精髓,更要时时创新,传统手工艺契合上新时代的轨道,才能避免“博物馆”式的唯一结局。Lanvin的设计师Alber Elbaz以联合国官员的会谈为灵感,计划在非洲撒哈拉开展项目,将当地的手工技艺和面料融入品牌的设计中。Diane von Furstenberg在纽约举办了“世界女性”峰会,与会者包括Hillary Clinton、Meryl Streep以及来自尼日利亚和利比里亚的女性代表,讨论传统手工艺者的保护,也借此为品牌带来新的灵感。中国传统手工艺是否同样能与起步中的中国时尚比翼双飞,甚至成为后者强有力的心脏起搏器?
这一次,《周末画报》参与了著名音乐人
朱哲琴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发起的“
世界看见”项目,亲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活动贵州站,探访苗族的银饰、刺绣、蜡染等传统手工艺。这是一场惊喜的“探宝之旅”: 果不是亲身进入这些苗寨,亲眼目睹手工艺人的工作过程,我们也许无法想象留存在深山中的传统手工艺如此精妙绝伦。但我们也看到,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们往往还在为生活挣扎,即使他们自己努力维护祖先的技艺,也借此过上了小康水准的生活,但仍然鼓励下一辈“出去闯闯”,而不是继承祖业。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用刺绣、蜡染、银饰记录,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就被他们穿戴在身上,代代相传。时代巨轮滚滚向前,社会的改变翻天覆地,他们坚守的绝技也在寻找新的出路。
“
世界看见”项目在媒体之外,也邀请了一些专家、设计师同行。我们抱着同样的目的:用我们的眼和心去发现、发掘苗族传统工艺中与现代时尚结合的可能。这次的大片拍摄是一种尝试,我们在苗寨当地即兴邀请人担刺任我们的模特,事先一切都完全无法预计,可Hermès的衬衫与苗族盛装在颜色上竟融为一体,传了祖孙三代的纯银凤冠方能压住CHANEL“Paris-Shanghai” 高级手工坊系列的拼接刺绣连衣裙的华丽感。我们忍不住感叹中与西、新与旧融为一体的惊艳效果,只要是真正的“美”,无论外表或者背景上有何等天差地别的不同,它们必然有能够互相沟通和契合的灵魂。我们不仅仅希望世界能“看见”苗族传统手工艺,更希望有人能赋予它们更现代的生命,脱胎换骨,再生天地。
——————————————————————————————————————————
《让世界看见中国的民族手工艺》——中国民族报
民族手工艺设计与现代生活接轨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亲善大使
朱哲琴共同发起的“
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设计特展”于2010年岁末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启动。展览的主题是“生命的向往”,参展的设计师分别从当代文化和设计的新角度为民族手工艺传承增添了新的光芒,其中来自台湾的设计师石大宇为展览特别创作的系列最为引人注目。
在诸多少数民族工艺中,石大宇选择香格里拉的尼西黑陶为主题,设计出延续此传统工艺并帮助其与当代生活接轨的方案,命名为“兴·香格里拉·风”。该系列包括5件作品:“赞松”茶盘组——灵感来自当地村民堆叠柴薪的方式与建筑的排水系统;“藏地长城”立灯——黑陶灯罩上的图形呼应当地窗棂上的佛塔雕刻;“扎西”壶杯组——顺应尼西黑陶酿酒器、茶壶的原始造型,其略微扁平的球体呼应人体的曲线;“青稞穗浪”藏香炉——灵感来源于成捆并排的青稞所呈现出的错落有致的穗浪;“酥金松水塘”洗脸台组——水龙头造型源于当地的黑陶酥油茶罐,黑陶洗脸盆造型则来自黑陶火塘,洗脸台以当地草原上处处可见、简朴可拆卸的松木青稞架为创作源。
携手推动中国创造风潮
继“
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设计特展”启动之后,1月6日, “
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保护与发展论坛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论坛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民族手工艺研究专家、民族手工艺传承人、时尚设计产业代表和媒体共同参与,深入探讨了少数民族手工艺保护与发展双向互动,以开发民族手工艺资源促进区域发展,以活化民族文化资源带动中国创造风潮。
在论坛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亲善大使
朱哲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项目官员Beatrice Kaldun女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山与民族手工艺传承人杨建红、张士绅等共同分享了民族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经验和案例,呼吁以行动支持和保护本土多元文化资源,以当代文化的新动力活化传承,携手推动中国创造风潮。
朱哲琴:一年只做一件事
朱哲琴又出现了——出道20年来,她在公众面前总是时隐时现,飘忽不定。这次,她不是以歌手的身份,而是“
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设计特展”的策展人。
朱哲琴一年只做一件事。2009年,她带领一个团队展开了民族音乐寻访之旅,深入云南、内蒙古、新疆、西藏、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采集那些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歌声。朱哲琴走过了2万多公里,采集音乐样本1000余首,图片和文字不计其数。
2010年,朱哲琴再次出发,与一批先锋设计师和艺术家进行了一趟旷日持久的民族手工艺寻访之旅。他们再次深入少数民族村寨,奔赴那些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偏远区域,搜集整理了内蒙古马鞍、马头琴制作,西藏山南尼木藏纸、藏香、藏式家具,贵州破线绣、红绣、锡绣、蜡染、苗银、石桥造纸,青海热贡唐卡、加牙藏毯等15种民族手工艺。
跟以往无目的的旅行不同,朱哲琴这两趟文化之旅都形成了建设性的成果。音乐之旅最后汇集成为一台“朱哲琴与民族歌乐师”乐舞集,在沪、港、京、杭四地演出,引发轰动效应。手工艺之旅结出的果实则是这个“
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设计展”,那里展出的每一件作品都非新非旧,而是在汲取民间手工艺精华的基础上创意再造的实用物件。
对话
问:听说您是第一次策展,能谈一下这之中的感受吗?
朱哲琴:第一次当策展人,我很兴奋,这个特展也是我们“
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保护与发展项目的第一个成果。在这么优秀、这么棒的展览空间,和中央美院这样一个顶级的学府以及跟《生活》这样一个全中国最顶级的杂志一起来合作做这个展览,这都是第一次,所以我觉得很兴奋,也很感谢把这件事情促成的人。
问:这个展览很有特色,有很多跨界的交流,包括雕塑、音乐、民艺、摄影、时装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展示,您对这样的活动有什么看法?
朱哲琴:21世纪实际上是一个跨界的时代,所以我觉得为走在时尚、学术、精神和文化领域前沿的这些人,提供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做一些事情,跟更多大众去分享,邀请他们参与,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启发,是很好的事情。
问:那您对这次活动大的主题“生命的向往”,有怎样的理解?
朱哲琴:没有生命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没有生活的生命可能也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主题,它的包容度使得众多不同界面的文化能够连接融合,从而架构出这么有生命力、有这么多面向的一个展览。
问:您本身是一个音乐人,您是怎么把做音乐和做“民族手工艺品保护”这样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呢?
朱哲琴:我有很多专家、顾问,还有参展的这些手工艺设计的顶级大师,他们是“
世界看见”手工艺项目真正的主角和真正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