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生态田园城市
世界生态田园城市
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2009年12月21日,成都市委工作会议结束,成都正式确立了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确定将用20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用30-50年时间,基本建成世界城市。
会议总结
2009年12月21日,成都市委工作会议结束,成都正式确立了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确定将用20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用30-50年时间,基本建成世界城市。
内涵意义
正式确立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在功能定位上,不但是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而且是国际性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
第二,在城市形态和发展水平上,是超大型、体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思想的生态田园城市,即成都要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样板、现代高端产业发展区,从形态上,首先要在全域成都继而在成都经济区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是“人在园中”,二三圈层是“城在园中”,中心城区是“园在城中”,把城市和农村两者的优点都高度地融合在一起,让广大城乡群众既享受高品质城市的生活,又同时享受惬意的田园风光。
第三,在城市等级上,先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线”城市,继而进入世界三级城市,逐步进入世界二级城市行列。
战略步骤
第一步为近期目标,用5-8年时间建设成为“新三最”城市。
第二步为中期目标,用2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争取进入世界三级城市行列。
第三步为长期目标,用30-50年时间基本建成世界城市,争取进入世界二级城市行列。
建设理念
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定位,与成都自然环境条件和历史文化传承高度契合,与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取向和路径完全一致,最能体现成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和世界城市竞相发展格局中的历史方位,最能反映城乡群众对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公正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最能代表成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城市理想和价值目标,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成都特色
“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是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到了成都的实践中,加入了成都特色,将变为“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注入了成都特色。成都市委工作会上明确的定位,在空间上将田园城市定位为世界的,时间上定位为现代的,这些变化都基于成都的统筹城乡实践,以及对发展现实的认识。 在成都市委工作会议总结会上,也明确提出了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田园城市”的理论,也不能望文生义,提出的“田园”,并非以前传统农村的概念,也不是要简单地遏制城市人口数量,而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实现路径
推进城乡一体化三次产业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是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最宝贵的基础、最现实的优势,最根本的举措。经过6年多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成都市已确立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建立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体制机制,具备了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形成了一支状态良好、初步掌握推进又好又快发展方法的干部队伍。同时,近几年来成都大力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建设,城市功能和中心地位不断提升,为成都加快融入全国、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
成都市要全力推进三次产业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一是要扬长避短、直奔高端。要利用独特优势,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包括传统产业要直奔“微笑曲线”的两个高端。二是要突出重点、立足领先。要放眼世界范围特别是全国范围,研究确定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战略产业,力争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甚至有些产业力争做到全国第一;三是要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产业功能分区,完善规划。确定战略功能区,明确发展定位、责任主体、具体发展计划和相关措施,要在原来提出的“一区一主业”的定位基础上突出主导产业,按照“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组织实施。要突出重点产业的发展绩效,形成一套机制,形成合力推进三次产业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尽快形成市域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方法
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
成都市委决定,2010年为全市的“扩大开放年”。要大力加强软硬环境建设,特别是围绕发展重点,把政府服务、现代化的功能支撑等必不可少的要素尽快地深化完善,使其能够承接“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这个发展任务。在此基础上,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新一轮发展中来。同时,调整招商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实施专业化招商,以商招商。按照产业布局,瞄准高端,盯住产业中有重大影响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要积极主动地推进区域合作,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全省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做出贡献。
四大总体功能区
2010年1月31日,成都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了四大总体功能区,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13个市管产业功能区和19个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整体规划原则上体现“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内涵要求和“全域成都”理念。
编制规划、布局原则坚持四个原则:体现“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内涵要求;体现区域合作;符合“全域成都”规划,与市域生态本底相协调;体现集中集约集群发展。
规划方案中明确,城市和产业发展必须以市域生态本底为基础和前提,根据成都市域不同区域资源禀赋,规划市域总体功能分区。其中:
旅游重镇“生态屏障”:龙门山、龙泉山是成都市的生态屏障,也是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区。范围包括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双流、龙泉驿、青白江、金堂的山区。
农田区域“城在田中”: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以平原为主,是成都市都江堰精华灌区、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城镇布局应注重显山露水,充分体现“城在田中”。
中心城区“园在城中”:中心城区,重点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形成“园在城中”的城市布局。
扩展区域“城田相融”:扩展型发展区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区域。范围包括成都市域东部的新都、青白江、金堂、龙泉驿、双流和新津以丘陵为主的地区。
五大区域产业合作:在成都经济区范围内,规划了成德绵、成资遂、成眉乐、成雅和成阿五个区域产业合作区,其中:成德绵合作区主要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为主;成资遂合作区主要以汽车制造、旅游产业合作为主;成眉乐合作区主要以新材料和石化下游产业合作为主;成雅、成阿合作区主要以旅游产业合作为主。在区域合作基础上形成产业功能合理分工、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合理布局、生态环境充分协调的一体化格局。
13个市管区统筹发展:产业功能区分市管产业功能区和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按照战略性重点产业功能,成都市共划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区、金融总部商务区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新能源产业功能区、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产业功能区、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13个市管产业功能区。规划同时还初步确定了市管产业功能区的选址、范围和定位,提出了资源配置方案。
定位“一区一主业” 按重点产业功能分区
在成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一区一主业”产业定位的基础上,按照重点产业功能,确定各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分别为:
锦江区重点发展中央商业区(东区)、以传媒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区、以工业设计为主的总部经济区;
成华区重点发展以数字音乐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区、以装备制造为主的总部经济区;
金牛区重点发展以综合交通为主的总部经济区、火车北站客运枢纽综合功能区;
青羊区重点发展中央商业区(西区)、航空产业基地、以文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区;
武侯区重点发展人民南路科技商务区、以轻工设计及电子信息服务为主的总部经济区、城市商业物流配送中心;
新都区重点发展机电装备产业区、家具产业区、西部公路物流枢纽(北区);青白江区重点发展冶金建材产业区、现代物流商贸产业区;
郫县重点发展电子电气设备产业区、川菜产业基地、教育培训基地、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温江区重点发展国际医疗服务中心、通信及视听设备产业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双流县重点发展国际体育赛事产业区、临空经济综合功能区、以动漫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区;
龙泉驿区重点发展西部农产品(果蔬)物流中心、西部公路物流枢纽(东区);
金堂县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区。第二机场规划确定后,设立以临空制造为主的市管空港经济功能区;
彭州市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物流区、塑胶及服装产业区;
都江堰市重点发展聚源文化创意综合功能区、健康食品产业区、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崇州市重点发展家具及皮革产业区、乡村旅游区;
大邑县重点发展轻工产品与通用机械产业区、安仁文博旅游区;
邛崃市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及中成药产业区、精细化工产业区;
蒲江县重点发展食品饮料产业区、印务包装产业区;
新津县重点发展临空经济综合功能区、水上运动休闲产业区、金融后台中心。
背景资料
田园城市的概念: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17 09:16
目录
概述
会议总结
内涵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