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体文字
文字类型
世俗体文字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的书写记录、书信帐目之类的世俗事务。由于这种字体比较简单,符号更易于连写,所以很快就进入平民的日常生活。
简述
公元前700 年前后,从祭司体文字中又演变出一种更为简化的草体,称为“世俗体文字”。
文字。象形文字的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是希腊人对刻在埃及神庙墙壁和纪念碑上的文字之通称。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来的,具有表意和表音的特点。埃及象形文字是由意符(表意符号)、音符(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部首符号)三部分组成的,共约七百个符号。
意符是用图形表示某种具体事物的意义或抽象概念。埃及象形字中,凡任何一种能画得出来的实物都用该物的图形作为记录符号。对于一些难以具表达的动作或抽象概念,就采用象征的办法,让所画的图形不只从表面去理解,而应体会它的引申涵义。音符是用一些图形来发示发音的。埃及象形文字的音符是由24个单辅音、大批双辅音和三辅音符号组成,和阿拉伯字母一样,只写辅音,不写元音。单辅音符号为一音一符。
限定符号是以意符表明词的语义类别。它本身不发音,只起引导读者把握文字正确含义的作用,类似汉语里形声字的形旁。在埃及象形文字里,一般的词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限定符号,没有限定符号的词只是极少数。象形文字句子没有标点符号,句中的每个符号都均匀地排列在一起,不留任何空隙。
把意符、音符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就构成一个完整的词,成为“音、形、义”俱全的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十分复杂,只有祭司和贵族世家子弟才有条件学习。因此,在古代埃及形成了一个知书识字,专门受过训练的“书吏”阶层。象形文字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中王国时期,演变出一种简化形体——祭司体(僧侣体)。这种简化的象形文字通常是在纸草上书写的,而且是由神庙的祭司使用的,所以称为祭司体。公元前700年前后,从祭司体又演变出一种更草的字体,称为世俗体,主要用于商业和日常生活,写在纸草上,故有人民体之称。这三种字体一直通用到罗马帝国统治时代。
发展
公元3世纪,世俗体文字又发展成科普特文字。所谓科普特文字,是古埃及人的基督教后裔科普特人所使用的文字,由希腊字母加上七个世俗体文字符号组成,这七个世俗体符号均溯源于象形文字。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科普特文字被阿拉伯字母取代,象形文字更无人使用,完全成为一种无人知晓的死文字。直至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根据罗塞达碑文和另一块方尖碑上的铭文,成功地译读了埃及象形文字,解开了这古老文字之谜,同时创立了一门新兴学科——埃及学。古埃及文字是欧洲各种文字的共同渊源。
古代埃及的书写材料有木头、石头、陶片、麻布和纸草,其中纸草是主要的书写材料。古埃及人造纸草纸需要经过好几道工序。迄今所知最长的纸草卷是第19王朝拉美西斯三世赠给埃及各神庙礼品的一览表,长达40米。
纸草纸是古代埃及人的“书本”,阅读时左手执卷,边看边展开。纸草纸是古代埃及的主要出口商品,在地中海东部地区大量使用,在整个罗马帝国时期是居于首位的书写材料,曾行销欧洲。从公元3世纪后,纸草纸逐渐被价廉的羊皮纸所取代。到公元8世纪—9世纪,随着中国造纸术西传和纸张的大量生产,延续使用了4000年之久的纸草纸终于被造价便宜的纸张所取代。纸草卷所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古代埃及的历史文化以及古埃及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翻译和研究书写在纸草纸上的古代文献,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纸草学,它在埃及、近东和古希腊、罗马的考古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希腊人称纸草为“帕皮罗斯”(papyrus),是“植物”的意思。西方各种文字中的“纸”的名称,都是从希腊文papyrus演变来的。
古埃及人将芦苇管的一端削成斜面,顶端呈尖状,制成苇管笔。写字用的墨有红黑两种颜色,红墨用赭石制成,黑墨用炭或烟渣作原料,再用稀薄的阿拉伯树胶调制而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1 21:21
目录
概述
简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