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丕(拼音:pī)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上面的一横表示地面,下部之“木”表示树根,丕、不原为一字,后分化。丕本义表形容词大之意,还可用于动词,助词,连词等。
字源演变
丕、不原为一字,后分化。甲骨文“不”字作(图1)所示,为“柎”之初文。 《诗·小雅·常棣》:“鄂不韡韡。”郑玄笺:“不,当作柎。” 《广雅·释言》:“丕, 柢也。” 《说文》:“柢,木根也。”甲骨文之“(图1)所示字,在上面的一横表示地面,下部之“木”表示树根。金文作“(图2)所示”,后代文字承袭之。或加赘笔作“(图4)所示”、“(图5)所示”,后者分化为“丕”字。丕字在早期典籍和金文中的字义是大。《说文》:“丕,大也。” 《书·大禹谟》:“嘉乃丕绩。”孔传:“丕,大也。”墙盘铭文:“对扬天子不(丕)显休令。” “丕显”就是“大显”,意为大明。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今释
大也。从一不声。敷悲切(pī)。
注释:从一,不声:以一为形旁,以不为声旁。
说文解字注
大也。见释诂。从一,不声。敷悲切。古音在第一部。铺怡切。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如不显即丕显之类。于六书为假借凡假借必同部同音。○丕,隶书中直引长。故云丕之字不十。汉石经作,可证。非与丕殊字也。
康熙字典
《广韵》敷悲切。《集韵》《韵会》攀悲切。《正韵》铺悲切。并音胚。大也。《书·大禹谟》:嘉乃丕绩。
又奉也。 《前汉·郊祀志》:丕天之大律。注:奉天之大法也。
又姓。 春秋晋大夫丕郑。亦作岯。
又同岯。 山名。大邳山。《史记》作伾,《国语》作丕。
又元也。《书.金腾》:是有丕子之责于天。《史记》:以丕为负。索隐引郑氏日:丕读作负。○按《广韵》《玉篇》诸书音切俱本音和,惟重屑、轻屑之音多用交互,後学不考,遂成谝舛。如丕用敷悲切之类,是以敷母轻唇之音切滂母重屑之字,宜从《集韵》诸书攀悲切为是。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异体字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3 04:36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