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言洁书》是
清代文学家
戴名世创作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是戴名世揭示的为文之旨,力主“率其自然”。论文论述为文之道实非易事,戴名世认为没有不读书而能工者,而应该是不仅能读书而且能弃书,专注其思,有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这篇论文直抒胸臆,淋漓恣肆,犀利泼辣。
作品原文
与刘言洁书1
言洁足下。仆平居读书2,考文章之旨,稍稍识其大端。窃以为文章之为道,虽变化不同,而其旨非有他也,在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3,即至篇终语止而混茫相接,不得其端4,此自左、庄、马、班以来5,诸家之旨,未之有异也。
盖文之为道,难矣。今夫文之为道,未有不读书而能工者也,然而吾所读之书而吾举而弃之,而吾之书固已读,而吾之文固已工矣6。夫是一心注其思,万虑屏其杂,直以置其身于埃壒之表7,用其想于空旷之间,游其神于文字之外8,如是而后,能不为世人之言,不为世人之文,斯无以取世人之好9。故文章者,莫贵于独知。
今有人于此焉,众人好之,则众人而已矣10,君子好之,则君子而已矣。是故君子耻为众人之所好者,以此也。彼众人者,耳剽目窃,徒以雕饰为工,观其菁华烂熳之章11,与夫考据排纂之际12,山其有惟恐不尽焉,此其所以枵然无有者也13。君子之文,淡焉泊焉14,略其盯畦15,去其铅华16,无所有,乃其所以无所不有者也。仆尝入乎深林丛簿之中17,荆榛碍吾之足,土石封吾之目,虽咫尺莫能尽焉。余且悄揣焉惧跬步之或有失也18。及登览乎高山之颠,举目千里,云烟在下,苍然茫然,与大无穷19。顷者游于渤海之滨20,见夫天水浑沦21,波涛汹涌,惝恍四顾22不复有人间。呜呼!此文之自然者也。文之为道如是,岂不难哉?
仆自行年二十,即有志于文章之事,而是时积忧多愁,神气荒惑,又治生不给23,无以托一日之命24。自以年齿尚少,可以待之异日,蹉陀荏苒25,已逾三十,其为愧悔惭惧,何可胜言。数年以来,客游四方,所见士多矣,而亦未见有以此事为志者,独足下好学甚勤,深有得于古人之旨,见不以仆为不才,而谓可与于斯文也者26,仆何敢当焉?偶料检箧中文字27,自丙辰至于丙寅28,十年间所著,有《芦中集》、《问天集》、《围学集》、《岩居川观集》,为删其十之二三,汇为一集,而以请正于足下。足下以为可存,则存之;不然,即当削去。行且入穷山之中,躬耕读书,以庶几稍酬曩昔之志29。然而未敢必也30。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刘言洁:刘齐,字言洁,为人正直,有文名,与戴名世、
方苞俱为挚友。
2.平居:平时,平日。
3.率其自然:循其自然之情,不矫揉造作。行其所无事:《孟子·离娄下》:“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言大禹治水,采取疏导的办法,即顺应水的自然之势,因势利导,而无事于人工的堵截湮塞。戴名世引用这句话,意在强凋散文创作应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抒发,而不要斧凿雕削。
4.端,端倪。此处引伸为痕迹。
5.左:
左丘明,一般人认为是《左传》的作者。庄:庄周。马:
司马迁。班:
班固。
6.“然而”三句:谓为文固然要读书,但对所读之书要能消化融会,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不要让书本束缚自己,不要生搬硬套甚至抄袭剽窃,能读书而又能弃书,才能写好文章。
7.埃壒之表:尘世之外。坎壒(ài):尘埃,引伸为尘世。
9.好(hào):喜爱。
10.“众人”二句:言众人喜欢他,他也就成了和众人一样的人了。
11.菁华烂熳之章:华美的篇章。菁华,华茂。
12.排纂:编排,编纂。
13.“此其”句:指有些人写文章,自己的东西很少,尽管动笔则尽其所有,写出的文章还是空洞无物。枵(xiāo):空虚。
14.泊:同“薄”。
15.町畦(tīng qí):原意为田界,引申为程式法度的限制束缚。
16.铅华:铅粉,古代女子的化妆品,这里指语言的雕琢粉饰。
17.丛薄:草木丛生之处。
18.跬(kuī)步:半步。
19.与:助词,无意。
20.顷:不久前。
21.浑沦:混沌。这句形容天水相接,浑然一体。
22.惝(chǎng)恍:迷蒙。
23.治生:谋生。
24.无以托一日之命:一天也不得安生。托命:托身、寄身。
25.磋陀(cuō tuó):空度时光。
26.可与于斯文:可以从事于文学之事。与:参预,从事。
27.料检:整理检查。
28.丙辰:康熙十五年(1676年),戴名世时年二十三岁。丙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29.曩昔之志:指前边说的“年二十,即有志于文章之事”。酬:实现愿望。
30.未敢必也:不敢肯定能够事现。
白话译文
言洁足下。我平时读书,考察文章的要旨,稍稍识得文章的主要精髓。我私下认为文章的作法,虽然变化不同,然而它的要旨没有其它的,就在于循自然之情而不矫揉造作,抒发思想情感,到文章结束都是自然天成而不刻意雕琢,这从左丘明、庄周、
司马迁、
班固以来,各家文章的要旨,没有与这不相同的。
文章的作法,是很难的了。文章的作法,没有不读书就能擅长的,然而我读书又能全都丢弃书,对所读之书能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这样我的书本已读通,我文章当然就会精妙了。一心一意去思考,万般思索摒除杂念,让身体置于尘世之外,让思想遨游于空旷天地之间,让文章的内在精神呈现于语言文字之上,这样以后,就能不说世俗之人的话,不写世俗之人的文章,这就无法获取世俗之人的喜爱。所以文章的写作,没有不贵在独抒性灵,别出心裁的。
如果有一个人在这里,世俗众人喜爱他,他也就成了和世俗众人一样的人:君子喜爱他,他也就成了和君子一样的人。所以君子把被世俗众人喜爱当作是可耻的事,就是因为这。那些世俗众人,模仿因袭,只是把雕饰词句作为擅长的事,看他们那文辞华美的文章,跟那考据编纂文章一样自己的东西很少,这就是虽然在动笔时用其所有,唯恐不尽,但写出的文章还是空洞无物的原因。君子的文章,追求淡泊,摒弃那程式法则的束缚,除去那虚浮粉饰之词,无所有,才是真正的无所不有。我曾走入树林幽深草木丛生的地方,荆榛阻挡我的脚步,土石遮挡我的眼睛,即使很近的地方也不能到尽头。我就慢慢地摸索,害怕有半步的闪失。等到登上山顶欣赏,抬眼千里之外,云烟尽在脚下,天地一片苍茫,寥廓无际。一会儿就能遨游在渤海边上,看见那水天相接,浑然一体,波涛汹涌。四面一看,恍惚不再有人间。啊,这就是文章的自然天成呀!文章的作法像这样,难道还不难吗?
我从二十岁开始,就有志于文章写作的事,然而那时我有诸多忧愁,精神沮丧,加上生计没有着落,无法让一天得以安生。只是自己认为年龄还小,可以等到他日来做,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流逝了,不觉就已过了三十岁,那内心的惭愧、悔恨、害怕,又怎幺能说得尽呢。多年以来,我客游四方,遇见的读书人很多,却也没有遇见把文章写作的事作为志向的人,唯独你甚是勤奋好学,深得古人的为文要旨,见你不认为我没有才能,而且说我可以从事文学之事,我又怎么敢当呢?偶尔整理翻检箱中的文章,从丙辰到丙寅,是这十年问所写的,有<芦中集》、《问天集》、《围学集》、《岩居川观集》,删去其中的十分之二三,汇成一集,用来请你指正。你认为可以保存就保存,不然就丢弃。我将进入山林之中,躬耕读书,大概略微可以实现我以前的志向。然而不敢肯定就一定能够实现。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戴名世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举秀才以来,曾两次应乡试不第,心情抑郁,思想消极,心绪如麻,矛盾重重,羞惧交加。悔恨十年辛苦学文,却未闻古道,毫无所获;一心想考中科举以为亲荣,又悔此种作法违背了古圣贤之道;退而想做农夫,又怕力不能任;最后还是请求刘言洁在其家乡谋一学馆教学。这篇散文写的就是这一时期戴名世的复杂心情。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与刘言洁书》是戴名世关于散文创作的一篇重要文论。
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开宗明义指出:“窃以为文章之为道,虽变化不同,而其旨非有他也,在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以“自然”作为为文之旨,是自东汉初年王充以后的历代许多文学家和批评家所强调的重要艺术观点。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散文创作要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而不应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其二是作品本身应自然天成,不事雕琢,作家不应模仿和因袭。这篇文章的论述就包括这两个方面。
想做到“率其自然”,把文章写,作者认为应读书,“今夫文之为道,未有不读书而能工者也”。这里的“读书”就包含了学习前代作家,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的含义。但作者同时又强调读书而又能弃书,善于学习而又不机械模仿,才能独抒性灵,独出心裁,强调“文章者,莫贵于独知”。这就是第二段所阐发的内容。
第三段中,作者进一步就“率其自然”的为文之旨进行阐释。反对以“雕饰为工”,以“菁华烂熳”为美,主张淡泊,主张“去其铅华”。这样摆脱了形式上的束缚,作者的真情实感就能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创作时就能进入无拘无束的创作境界,作品也就能显示出雄浑磅礴的气势。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绝非易事,需要长期积累,善于学习,坚持不懈,数十年如一日。
戴氏“行年二十,即有志于文章之事”,苦心孤诣,以自己丰富的作品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主张。戴名世的散文大多直抒胸臆,自然质朴,而又于淡泊之中呈雄奇之势,具有登山望远,临海观涛的恢弘境界,显现出雄健壮阔的风格。
名家点评
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黄季耕《中华历代名文评赏》:“作者在文章的末段,联系自己作品实际,赞许刘言洁深得古人之旨。戴氏之文,大都直抒胸臆,洞见心灵,愤世之情极为强烈,批判的锋芒时有流露,淋漓恣肆,犀利泼辣,自然明洁中寄意深沉,淡泊质实中开阔雄奇,他的作品正是其理论的实践。”
作者简介
戴名世(1653~1713年),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又自号忧庵。安徽桐城人。曾补
正蓝旗教习,授知县,不就,归桐城南山。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进士,进京任翰林院编修,参加编纂《明史》,时已五千七岁,后二年冬,御史赵中乔参劾他的《南山集》中有“狂悖”之语,下几卿议棠,查出集中历数晚明诸政权年号,以其眷恋“前朝”,不承认清朝“得天下之正”而被问罪,康熙帝亲自下令处斩,株连三百余人,文南山集砂亦披禁毁。戴名世足桐城派前孕时期的重要作家,理论与创作均对其后的桐城三祖发生了深刻影响。《南山集》囚被禁毁,现传《南山集》为后人所辑,已非原貌。其代表性作品有《
芝石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