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大山书》是清代戴名世创作的散文,抒写了作者撰修明史之志以及身世之感。
作品原文
去年春正月,渡江访足下,留信宿(1),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足下固不自信,而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矩矱(2),因从问其波澜意度所以然者(3)。仆回秦淮,将欲检箧中文字(4),悉致之足下,冀有以教我。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5),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今年冬,有金陵门人欲锓仆古文于板(6)。仆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而门人遂以彼所藏抄本百篇雕刻行世。俟其刊成(7),当于邮传中致一本于足下(8)。其文皆无绝殊,而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亦未能以告人也。惟足下细加择别,摘其瑕疵(9),使得改定,且作一序以冠其首简(10),幸甚!幸甚!
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而仆无他嗜好,独好此不厌。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献(11),二十年来,蒐求遗编(12),讨论掌故(13),胸中觉有百卷书(14),怪怪奇奇,滔滔汩汩(15),欲触喉而出。而仆以为此古今大事,不敢聊且为之,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沆瀣(16),息虑屏气,久之,乃敢发凡起例(17),次第命笔。而不幸死丧相继,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为困踬颠倒(18),良可悼叹。同县方苞以为“文章者穷人之具(19),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子是也。”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奇,而欲著书而不得,此其所以为穷之奇也。
秦淮有余叟者(20),好
琵琶,闻人有工为此技者,不远千里迎致之,学其术。客为琵琶来者,终日座为满,久之,果大工,号南中第一手(21)。然以是倾其产千金,至不能给衣食。乃操琵琶弹于市,乞钱自活,卒无知者,不能救冻馁(22),遂抱琵琶而饿死于秦淮之涯。今仆之文章,乃余叟之琵琶也。然而琵琶者,夷部之乐耳(23),其工拙得丧,可以无论。至若吾辈之所为者,乃先王之遗(24),将以明圣人之道,穷造化之微(25),而极人情之变态,乃与夷部之乐同其困踬颠倒。将遂碎其琵琶以求免于穷饿,此余受之所不为也。呜呼!琵琶成而适以速之死,文章成而适以甚其穷。足下方扬眉瞬目(26),奋袂抵掌(27),而效仆之所为,是又一余叟也。然为余叟者,始能知余叟之音,此仆之所以欲足下之序吾文也。
作品注释
(1)信宿:两夜。
(2)矩矱(yuè约):规矩、法度。
(3)波澜:行文的起伏变化等。意度(duó夺):对于文章层次结构疏密详略的思考权衡。
(4)箧(qiè窃):箱子。
(5)燕蓟(jì冀):周代
燕国建都于蓟(今
北京),“燕蓟”指今北京一带地区。
(6)锓(qǐn寝):刻。旧时以木板印书,先刻字于木板,然后印刷。
(7)俟(sì四):待,等。
(8)邮传:驿传。古代信件等由驿站传送。
(9)摘:指出。瑕疵:玉石的疵点,一般用以比喻微小的缺点。
(10)首简:篇首。古人把文章等刻在竹片上,这种竹片叫“简”,后世不再用竹简,有时仍习惯地称文章、书信等为“简”。
(11)先朝:指明朝。
(12)蒐(sōu搜):搜寻。
(13)掌故:关于历史人物、事件、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14)“胸中”句:这里讲的仍是作者编撰明史之志。胸中的“百卷书”,主要是他多年酝酿的明史。
(15)滔滔汩汩(gǔ古):水奔流有声。这里用以比喻文思勃发。
(16)沆瀣(háng xiè):夜间的露气。道教认为神仙不食人间烟火,只是“餐风饮露”,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排除一切世俗事务的干扰,专心于著书修史的愿望。
(17)发凡:确定要旨。起例:拟定体例。
(18)困踬:困厄不得升进。
(19)具:才具,才能。该句意谓写文章的才能,只有一些命运坎坷,穷困潦倒的人才会有。
(20)秦淮:秦淮河,源于江苏潥水县,流贯南京城入
长江。这里以“秦淮”代南京。
(21)南中:泛指南部地区。《
魏书·李寿传》:“封建宁王,以南中十二郡为建宁国。”
(22)馁(něi):饥饿。
(23)夷部之乐:古代称少数民族为夷,琵琶来自
西域,故称“夷部之乐”。
(24)先王:
儒家所尊崇的
夏禹、
成汤、
周文王、
周武王等古代贤王。
(25)造化:天地。古人认为天地创造化育万物,故常以造化表示天地。微:精微的道理。
(26)扬眉瞬目:得意的样子。瞬目:眨眼。
(27)抵(zhǐ):击掌。奋袂抵掌亦得意貌。
作品翻译
去年春正月,我渡江拜访您,您留我在家住了两夜,您拿出所写的十几篇文章给我看,这些文章文气都很奇特。您一直不相信自己的文章,却谬赞我的文章符合古人的法度,就向我问起这些文章为什么要这样构思。我回秦淮后,正想挑选箱子里的文章,全部送给您,希望您有所指教。恰逢您往北去,在燕蓟一带游历,我也向东去了吴越,于是没能如愿。冬天,有一个金陵门生想把我的文章刻印。我的文章大多是愤世嫉俗的作品,不敢给世人看,害怕因文字而获罪,但是门生最终把他收藏的百篇抄本刻印以流行世间。等到刻印完毕,我就送一本给您。那些文章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为什么要这样行文构思,我也没有可以告诉他人的。希望您仔细加以甄别,指出它的缺点,使我能够改正,并且请您写一篇序放在它的篇首,那真是我的荣幸啊!
当今社会,写文章这种事情,贱如粪土,但是我又没有其他的爱好,唯独喜好写文章而不厌倦。我平生特别留心前朝文献,二十年来,搜寻前人留下的著作,研究各种掌故,胸中感到有百卷书,文思泉涌要一吐为快。然而我认为写文章是古今大事,不敢随便去做,想要到名山中,洗涤心神,餐风饮露,平心静气,才敢动笔。可是不幸的是,丧事接连不断,家庭的拖累一天天增加,我四方奔走,以求温饱,那困厄不顺的境遇很是让人悲叹。同县人方苞认为:“写文章是那些处于习窘失意之人的才能。文章写得奇特,写文章的人的困境也奇特,像戴先生就是这样的。”我的文章不敢与他所说的相称,想写书却不能如愿,这大概是方先生认为我困境奇特的原因。
秦淮有个姓余的老人,喜好琵琶,听说有个擅长演奏琵琶的人,就不远千里去拜访他,学习他的技艺。老人的琴技最终十分精妙,号称“南中第一手”。但是他因此耗尽千金家产,以致不能衣食自给。于是拿着琵琶在市井弹奏,乞讨钱财养活自己,(可惜)最终没有了解他的人,不能使他免于饥寒,他就只能抱着琵琶饿死在秦淮河边。现在我的文章就像姓余的老人的琵琶。但是琵琶是西域乐器,那技艺的精妙拙劣得失,自不用说。至于我们这些人所做的,是古代贤王遗留的事业,是用来阐明圣人的道理,探求自然精微的道理,极尽人间百态,这与姓余的老人学成琵琶却遭遇困境是一样的。如果要打碎琵琶来免于困窘饥饿,这是我不愿做的。呜呼,琵琶学成了恰恰因为这样招致了自己的死亡,文章写成了恰恰因为这样加重了自己的困窘。现在,您要效仿我的所作所为,又是一个姓余的老人。然而只有作了姓余的老人,才能听懂他的乐曲,这就是我想要让您为我的文章写序的原因。
作品简介
此文提到“今年冬,有金陵门人欲锓仆古文于板”,按尤云鹗刊行《
南山集》在1701年(康熙四十年),则此文应作于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刘大山当是作者挚友。文中主要抒写撰修明史之志以及身世之感。末段以秦淮余叟的遭遇况作者的身世,表现有才而不得施展的苦闷,字里行间,流露了对不平世道的愤恨。此文是一封私人信件,以与挚友侃侃谈心的
口吻来写,意切情深,心胸毕见,文字亲切感人。
作者简介
戴名世(1653—1713),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田有,一字褐夫,世称南山先生,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间(1622—1722)进士,授编修。年少有文才,散文中尤长史传文学。所作传记,有不少记述抗清志士和遗民事迹,表现出他对明王朝的怀念,而对
明末农民起义则持仇视态度。他的山水小品,也很清丽。后因所著《南山集》用了前朝永历(1646—1683)的年号,被判处谋反罪,后被杀。其书也遭到禁毁。百余年后,才有人收辑他的遗稿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