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饮盗泉
汉语成语
不饮盗泉(拼音:bù yǐn dào quán)是一则汉语成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尸佼《尸子》。
成语出处
(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战国·尸佼《尸子》)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不饮盗泉”。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年酷暑季节的某天中午,孔子带着一群学生路过盗泉。这时真是人困马乏,大汗淋漓,口渴难耐。几个学生看到这清冽的泉水,十分欣喜地嚷道:“老师,快停车。让我们去打几桶水来,让大家喝个痛快。”
孔子也正感到嘴巴干得快要裂开了,就忙吩咐车夫停车。几个学生提着木桶纵身跳下车子,向泉水急步走去。不一会,一个学生率先提着水桶喜形于色奔来,舀了一瓢水递给孔子。
“多清的泉水啊。”孔子不禁赞叹道,“不知这潭泉水名叫什么,这样清冽的泉水真是天下少有。”
“老师,我已经向附近的农民打听过了。”这学生随口答道,“别看这泉水这样清冽,名字却很难听。它叫盗泉,因为历史上曾有一伙强盗占用过它。”
出乎学生们的意料,孔子听到“盗泉”二字,马上变了脸色,随手把瓢里的水向地上泼去。学生们全都大吃一惊:“老师,您为什么要把水泼掉呢?”
孔子神情严肃地说:“盗泉,就是强盗饮用过的泉水,这个名字多令人厌恶。我们怎么可以喝这名声极坏的泉水。宁愿渴死也不能喝。”
说到这里,孔子下令:把打来的几桶水全部倒掉,谁也不能喝一点。这时,尽管学生们口渴难熬,但没有人说一个“不”字。骄阳似火,孔子师生头顶烈日,继续往前赶路。
成语寓意
盗泉的故事,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却能给人们为人处世以教育和启迪。面对各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物欲横流,能不能经受住考验,就看有没有“不饮盗泉”的定力和自持力。要增强“不饮盗泉”的定力,可以加强思想修养,培养各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努力做到洁身自好,增强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人需要时刻给自己订立下一条底线,一方雷池。有底线的人做事才能有分寸,惧雷池的人才能恪守法度戒律。
成语运用
“不饮盗泉”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含褒义。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一·伯夷传》(或择地而蹈之)句下司马贞索隐:“谓不仕暗君,不饮盗泉,裹足高山之顶,窜迹沧海之滨是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乐羊子妻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唐·章怀太子注引《论语撰考谶》:“水名盗泉,仲尼不漱。”
参考资料
不饮盗泉.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0 08:04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