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辨菽麦(拼音:bù biàn shū mài)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
左传·成公十八年》。
成语出处
春秋·
左丘明《
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辨菽麦”。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
晋厉公奢侈、淫乱,甚至外出打猎也把女人带在身旁、一边饮酒作乐,一边打杀猎物。大夫们只能跟在他们后边陪着。因此,有些大夫很不满意。
晋国的大夫们互相之间争权夺利,闹得很厉害,都想借助晋厉公的名义打败对手。晋厉公也想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除掉他认为不称心的大夫。
晋厉公喜欢奉承,一凡对他谄媚的大夫,他都视为亲信。胥重、
夷羊五、长鱼矫等人是最受晋厉公宠信的大夫,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他们劝国君铲除郤至、郤锜、郤犨。
胥童说:“三郤是最大势力大族,只有消灭他们,您的君位才牢靠。我们应当先下手为强。”晋厉公非常赞同,并派给他们一支军队,用以讨伐三郤。这件事被郤锜发觉了,他忙找到郤至,准备刺杀晋厉公。郤至不同意说:“弑罪是大罪,不能鲁莽。一个人安身立命要靠信用、明智和勇敢,信用就是忠于君王,明智就是爱护百姓,勇敢就是不叛乱。如果这三项丢弃了,我们就会孤立,活着也没有意义。我们还是安心等待吧!”“那我们只有死路一条了。”郤锜哀伤地说,听从了郤至的决定。
几天后,胥童和夷羊五指挥800兵士包围了郤氏家族。一番混战,郤氏三杰皆被杀死。三郤被除掉后,胥童又带兵到朝廷上劫持了大夫栾书和中行偃。长鱼矫恶狠狠地说:“不杀掉这两个人,灾祸必将会落到国君和我们头上。”
晋厉公不同意杀害栾书和中行偃,他说:“一天之内已经杀死了三个大夫,我不忍心再杀人啦!”晋厉公释放了栾书和中行偃,并安慰二人说:“寡人讨伐郤氏,他们三人已经伏诛,你们可以官复原职,忘记这件事,别把它当成一件耻辱。”
栾书和中行偃给晋厉公叩头拜谢,说:“君王讨伐有罪之人,而赦免下臣一死,我们感激君王的大恩,即使死了也不敢忘记呀!”两人拜别晋厉公,回家后就密谋报仇,准备杀掉晋厉公和胥童等人。
不久,晋厉公在匠丽氏那里饮酒作乐,正玩得高兴,栾书、中行偃突然出现,抓住了他。接着又捉住胥童,把他们杀死,埋在东门外边。
栾书和中行偃把晋襄公的后代周子请出来,让他当国君。周子这时只有14岁。他说:“立废国君都由你们摆布,说立就立,说杀就杀,我如今当国君,大概是天意吧。”
大夫们劝慰说:“您作国君是我们大家的愿望,对您的命令我们不敢不从。”这年的二月初一,周子即位,称为晋悼公。他年少有才,大大强过晋厉公。其实,周子有个哥哥,是个痴呆,连豆子、麦子都辨别不清,所以无法当国君。
成语寓意
民以食为天、无粮不稳都是说的粮食的重要性,食物链中离开粮食是不能成链的,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粮食的改良紧密相连。因此,古人用“不辨菽麦”来比喻愚昧无知,缺乏基本的实际常识。虽然说术业有专攻,但对于生活中基本的常识,人们还是需要简单的了解,避免因常识性问题闹出笑话。
成语运用
“不辨菽麦”指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缺乏实际知识。动宾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晋·
葛洪《抱朴子·穷达》:“庸俗之夫,暗于别物,不分朱紫,不辨菽麦。”
宋·
吕本中《客居书怀奉寄介然若谷才仲兼简信民》诗:“出言辄周孔,而不辨菽麦。”
明·
祝允明《与都穆论却饭书》:“夫饭不可却也,今天下有至愚不辨菽麦者,然未尝却饭也。”
王西林《虚构失真,不辨菽麦》:“最近,读了新发表的一些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颇为欣赏,确有佳作。但也有个别作品的个别情节,虚构失真,不辨菽麦,与历史生活面貌大相径庭。”